地区版

从清明节追思礼拜谈基督教对“孝道”的重视

尽管参加的是清明节追思礼拜,但是人们的脸上露出的并非满面忧伤,一些人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喜乐,津津乐道地见证着那些已经“去了”的人生前的故事,这是福音时代同工在北京基督教会清明节追思崇拜上所见到的情景。

或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基督徒大体来讲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一旦提及“孝道”,总会有许多其他的声音出现,尤其在每年清明节前后这段时间。实际上,每年清明节之际,北京基督教会都会组织全市基督徒举行追思礼拜。追思礼拜一般在北京北五环以外的西北旺基督教陵园举行,福音时代同工早在3月底就了解到这一信息,并在当天提前来到现场,参与并报道这一北京基督教会的传统活动。

追思崇拜于10点整开始,福音时代同工提前40分左右坐公交车来到了西北旺,在询问当地居民之后,找到了基督教陵园所在地。从缓缓移动的汽车中间横穿马路,来到临时贴有“基督教陵园”五个大字的胡同口,发现已经开始有人进进出出。沿着一条狭长的胡同向前走去,路上不时有义工指示道路。步行约500米左右之后,才知道北京基督教陵园与北京基督教爱德敬老院在同一个位置。

来到即将进行追思礼拜的场地,一些信徒已经坐在那里,其中一些人举着各自堂点的牌子,召集本堂的信徒坐在一起,其中有燕京神学院、爱德敬老院、崇文门堂、海淀堂、缸瓦市堂、丰台堂、宽街堂……在试过镜头之后,因为时间还早,就在陵园内四处看了看。

尽管是第一次来到西北旺基督教陵园,但是在这里却有一种熟识的感觉,或许是这里有一种先人们留下的浓浓的属灵气氛吧。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看到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吴耀宗先生和杨素兰医师,墓碑前面放着一束鲜花,旁边还有人放了几枝马蹄兰。此外还有逝世于2000年的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教授骆振芳之墓。


墓碑上刻着“吴耀宗先生 杨素兰医师”

穿过这条小路之后,来到了许多先人安放骨灰之地。两排长长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数不清的名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看着一个名字感慨道,这个人她认识,原来是在缸瓦市堂聚会的,非常有见证的一个人,接着就谈起了那位已故之人的故事。随后在此次崇拜上证道的海淀堂吴伟庆牧师也指出,前来参加追思礼拜,尽管我们心中有着对先人的深深的怀念,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追忆他们生命的见证,并且向更多人去见证他们的见证。


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数不清的名字

前来参加崇拜的人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一位大叔看到笔者拍照之后,突然拉住笔者想请帮一忙,原来他拍照的提示声音被关掉了,他拍照时听不到声音,还以为相机出了问题。尽管老年人更加关注死亡的事情,其实年轻人也应该思考永远的故乡,《圣经》也提醒我们:“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

基督教不仅重视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世界,事实上,基督教对孝道的重视,并不亚于任何一个群体,因为一个拥有对上帝虔诚信仰的基督徒,都会以“十诫命”为自己生活的最基本的原则。而“十诫命”中的第五条,也就是“十诫命”中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第一条,就是“要孝敬父母”(前四条为上帝与人的关系)。而使徒保罗曾指出,“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3)。韦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在讲到这一点时解释为,“第五条诫命吩咐人按着个人的尊卑长幼(弗5:21;彼前2:17),履行自己的本分,并给予对方当受的尊重(罗12:10)。

可见,基督教对孝道的重视是有着极其稳固的《圣经》基础的。不仅如此,在基督教发展的过程中,对在我们以先离开世界的人的身体也有着非常大的尊敬。在布鲁斯·雪莱(Bruce Shelley)所著的《基督教会史》一书中指出,在公元2世纪之时,教会常常为穷苦的弟兄提供葬礼服务。当时基督徒感到,剥夺一个人受人尊重的葬礼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北非学者莱克坦修(Lactantius,约240-330年)写道:“我们不应当将神的形象和创造物扔给野兽和鸟,成为他们的食物;它必须归还到它从其所处的土地。”在2世纪后半叶,至少在罗马和迦太基,教会开始为教友建立墓地。雪莱认为,基督徒对亡者身体的怜恤恰恰可以为基督徒如何开始与地下墓穴有联系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释。

尽管基督徒不会选择中国一些传统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然而,他们正选用另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当然,事实上,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悲痛之情,也不仅仅是怀念先人们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更加是追忆他们生前留下的美好的信仰见证,给自己以勉励和鞭策,同时也把这一美好的信仰向更多人去见证。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而不是在认识对方之前先做出判断,然后以自己的判断去分析对方的行为。当然,基督徒所要做的更多,我们需要以他人能够明白的方式,更加清晰和谦卑地向他们解释我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来纪念先人的原因,并且尽力去得着那些将来会成为我们的弟兄的人们。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