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中国基督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从中国风的“寺”到罗马风、哥特式和中西合璧

对于教堂建筑,很多人熟悉的是哥特式,尖塔、城堡和高耸的十字架。然而,不用纵观世界,只是看中国的教堂建筑,就发现风格多样,有哥特式教堂,如上海的圣三一堂,也有罗马式教堂,如上海的诸圣堂,还有外貌为中国宫殿形式、里面为西方建筑风格的鸿德堂,可谓中西合璧。更饶有趣味的是,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教堂的建筑风格是中国风,按中国习俗称“寺”。

“大秦景教碑”的出土提供了基督教在唐代即传入中国的证据,“大秦”指东罗马帝国,而“大秦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当时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因此景教得以传播,那时教堂采用中式传统建筑形式,按中国习俗称“寺”。

据董丛林教授所写《龙与上帝》一书记载,当时的景教在语言方面多借助于佛、道。譬如其教士通称为“僧”,教堂通称为“寺”,使徒、天使和圣者则称为“法王”,甚至称天父为“佛”,显然都是袭用佛家称谓。但由于景教过于依附当时的唐朝政权和儒道佛三家宗教,而它自身也未在文化层面上扎根,因此随着唐朝的灭亡,景教也随之消失了。

元代基督教较为兴盛,蒙古大汗对基督教十分宽容。当时的基督教堂——十字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只是内部的宗教陈设不同。

1294年,方济各会修士蒙高维诺抵达中国大都(北京),并获准在此传教。虽然他的传教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修建教堂、为信徒施洗、翻译部分圣经等等,但这一切并未改变元朝基督宗教最终没落的命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当时的基督宗教并未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文化。

明清时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最初的教堂多沿用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微带点西洋装饰,然后立十字架为象征。后来,一些西方传教士就开始自行设计,建筑风格就有了变化。

但后来出现的礼仪之争让基督教的传播受阻,鸦片战争的爆发后,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传教的权利,这时的教堂建筑主要是模仿或者照搬西方教堂的样式。一种是罗马风格教堂,如18471853年建造的上海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教堂,它是一座罗马式与巴洛克式混合的教堂;上海卢湾区的诸圣堂也是罗马式教堂,建立于1925年,并在2009年进行了修缮。

另一种教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这种样式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信教建筑中都很常见。如上海的徐家汇天主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三一堂也是这种风格,局部受罗马建筑风格影响。

哈尔滨教堂建筑则受俄国教堂样式影响,多采用清水砖墙,并用砖砌成花纹,比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这种风格。

但除了这些典型风格,教堂也还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样式。比如修建于乾隆年间的苏州杨家桥天主堂,教堂从空中鸟瞰,屋面呈十字形构架,但依然具有浓郁的苏州古典园林韵味。

湖北武汉的圣三一教堂也是这种风格,它由美国圣公会于1910年修建,主楼是一座重檐八角亭,顶部有一圆球,亭子的高度与后方礼拜室的高度相同,门脸上是青砖花雕,屋檐上还有用水泥塑的龙首,但它的功能却是教堂。

另外,北京的西什库教堂也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最初由法国耶稣传教士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西安门(清代皇城城门,现已不存)内蚕池口修建(其位置大约在现在国家图书馆旧馆对面的国务院办公区内),于1703年建成。这座教堂有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但堂前却是中国风格,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

中国的一些教堂本土化特色浓郁,如云南大理的天主教堂,它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木结构教堂,白族的特色“白”与西方的拱窗紧密结合。走进教堂,北面墙壁布满了古老而优秀的西洋画,南面墙壁被一幅幅俊秀的中国山水水墨画所镶嵌,正面三幅画,中间一幅是教堂的微缩,记载了它的历史和风采。

位于上海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是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留下了19201930年代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痕迹,于1928年落成。该教堂入口处为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阁楼式,屋盖为四方攒尖屋顶,房屋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室内中厅、侧廊采用券柱、门洞口部分也采用半圆券。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杂糅。

教堂建筑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而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种教堂建筑艺术多样性的体现,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