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91岁梁保罗牧师回忆抗战时期救死扶伤的教会医院:南宁“小乐园”“道救”

广西南宁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叫“小乐园”,201410月底刚举行过百年院庆;今中山路基督教堂旁曾有该市最早的西医院“道救”。1939年日本飞机对南宁市进行轮番轰炸时,“小乐园”和“道救”两家教会医院的医生们冒着弥漫的战火抢救伤民,让病人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那些年月,这两家医院就像是灾难中的“小乐园”。

62日,笔者来到南宁市共和路基督教堂,听91岁的梁保罗牧师讲抗战时期与教会有关的故事。这位正在写“广西基督教史”的老牧师讲了自己的故事,用亲身经历展现着日军侵略南宁时的残酷;但他也讲别人的故事,用所见所闻见证着教会医院在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经历南宁沦陷 老牧师再唱《松花江上》

梁保罗牧师曾为南宁市中山路教堂牧师,91岁的他仍精神矍铄,能独自爬到7楼,现居共和路。1931年日军侵略东北时,梁牧师还是小学生,懵懂的他对于祖国人民的灾难没有深切感受,只记得小学校长教唱过的《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在共和路基督教堂一楼,老人一边唱着悲伤的歌曲,一边回忆起了不幸的童年。

1939年11月南宁第一次沦陷前,饱含爱国之情的梁父撇下妻子和孩子,弃医从军,一去不回。身为长子的梁保罗只能放弃学业,为生计奔波。

这位老牧师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险些丧命的经历。有一天,梁保罗所在的单位租了三张大船,用于运送所有矿物到梧州,他跟船出发。当他跟着大船刚到现今柳沙的一个岩洞附近时,日军的飞机已经在南宁上空盘旋。他和同事于是弃船逃难,刚跑上岸,几枚炸弹便投下来,在他们身后的船上爆炸,三只装着矿物的大船顿时沉没了,幸好他和随行的人都平安无恙。

船只被轰炸,送矿的任务没能完成,他们只好徒步走回单位,当时的单位已人去楼空,家人(母亲、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也不知去向,后来才从书信中得知,家人已在战乱时逃到了农村老家避难。孤身一人能去哪里?他只好随着与他一起运送矿物的工程师,一路走到当时广西的省会桂林,投靠在一家印刷厂工作的伯母那里。

“我的童年时期,既不能上学,也没有安稳的生活,那时我真的明白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他说。

梁保罗牧师说,尽管宗教界追求平安,但被战火笼罩下的宗教场所也不是平安的乐土,当时佛教的一些聚会场所都被日军炸毁了。但他记得,在民众四处逃窜,一些大的机构也不断搬迁的状况下,教会医院如“小乐园”“道救”仍坚守南宁,救死扶伤。

教会医院“小乐园”与“道救”在急难中救死扶伤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百年院庆纪念册上有这样一段回忆那个时期的话:“19391月至8月,日机又多次轰炸南宁各地,炸死炸伤群众数百人,其中830日(农历716日)日机9架来袭,投弹60余枚,中山路、临江街等9条街道被炸,毁房300多间,炸死135人,炸伤101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小乐园和各医院医务人员奋不顾身,穿梭在滚滚的浓烟中,积极抢救被炸伤的民众,将伤员抬、背回医院精心救治,发扬了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当时医务人员成了民众心中的救星。”

“教会医院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梁保罗牧师说。他回忆道,当时,医院里挤满了伤员。道救医院较小,但伤员多的时候,30张病床上都被躺满了,走廊里也被挤得满满当当,小乐园里的100多张病床也完全不够用。

据梁保罗牧师介绍,1914年,美籍华人刘俭以牧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来到南宁的钟鼓楼街(今共和路南段),开设了一家诊所。不过,当时的南宁市民对这样的“洋玩意”敬而远之。有一天,时任广西都督的陆荣廷腹痛拉稀不止,求遍南宁中医依然无效,后经别人介绍到了刘俭的洋诊所。结果不到半支烟的功夫,陆荣廷的腹泻便被止住。此后,刘俭的诊所名声大震。趁此机会,刘俭请求陆荣廷批准在南宁开设一家医院。陆都督大笔一挥,于是一家名为“小乐园”的医院在如今的经文街一带出现。

1948年前后,美国在撤离南宁前将一大批无法运走的药物及医疗器械送给“小乐园”医院,因此医院的设备特别齐全。1951718日,南宁市政府接管“小乐园”医院,并将其与市立医院合并,1958年改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山路道救医院则是南宁最早的西医院。1906年(清光绪32年),英国医生、以马内利医药传道会EMMEmmanuel Medical Mission)传教士祁理扶牧师(Dr.Lechmere Cliff)从桂林来到南宁任海关(时称洋关)医生,先在邕城南门外下廓街(今河堤路)租民房开设以马内利诊所,祁理扶夫妇在这里免费行医赠药,逐渐被南宁百姓接受和欢迎。

1913年,祁理扶牧师转而在南门外草鞋街(即现在的中山路南段)现教堂所在地购民房5间,开设道济医院,祁牧师医术高明,广行济世,并收养不少弃婴,市民皆知祁理扶之名,道济医院也被称为祈理扶医院。

1924年,祁医生将道济医院无偿奉献给在南宁作工的英国传教组织圣经布道会BCMSThe Bible Churchmen’s Missionary Society)。该会成立于1922年。约1年后,祁理扶牧师返回英国。同年,圣经布道会先派费贻福牧师(Rev. A. Fryer)、胡来苏医生(Dr. Hugh Rice)来南宁接续祁理扶的工作。

1930年,道济医院改名为道救医院。195212月,为支持南宁市医疗事业发展,教会将道救医院交给南宁市政府统一管理,改为南宁市公费医疗预防门诊部,即现在的中山路63号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宿舍区。

南宁沦陷 教堂曾救护难民200余人

梁保罗牧师儿时的家就在教堂旁边,从小就上过教会主日学,对教会感情深厚,逃难到桂林后受洗成为正式的基督徒。

“尽管那个时候我已经离开南宁,但后来经过询问,1939年的时候,日本人第一次轰炸南宁,基督教会收容了很多难民,大概200多人。”梁牧师回忆道。原来,当时由外国人创办的教堂在国际法上受到保护,日本人只敢封锁却不敢轰炸。这位牧师还说,当时教堂内有水井能提供饮用水,但是没有粮食,而日军在一个礼拜之内只允许教会内的信徒出城一次,以购买生活所需。每周,信徒都会开车到郊外一次性买回所有人生活所需的米和油。同时,信徒每天都会在教堂外为逃难的人们发放白粥。

这座教堂就是救恩堂,即今中山路基督教堂。1930年,英国传教组织圣经布道会在原道济医院北侧兴建教堂,定名“救恩堂”。该教堂正面沿街为骑楼,三楼为钟楼,双塔尖,两侧外山墙以壁柱划分墙面,采用西欧哥特式玻璃窗,镶嵌彩色玻璃。据记载当时在救恩堂聚会的信徒约有140多人,是当时南宁市的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中聚会人数最多的教堂。

1939年,日本飞机疯狂轰炸南宁,中山路一带尤其严重。11月,南宁沦陷,救恩堂作为国际安全区,曾救助了200余名难民。

1945年,二战结束后,教会工作逐渐恢复。

抗战胜利,梁牧师也安定下来,并于1950年底到广东协和神学院读神学,1956年被按立为副牧师,不久后回到南宁服事。

但好景不长,这位牧师没在教堂几年就被打为右派,直到19797月才被平反,并恢复牧师职务。1979年教会恢复聚会后,那年的717日,梁保罗牧师从中山公社接管回中山路教堂。“直到教会恢复聚会,我才有机会将那20多年间的‘遗憾’补回来。”这位老牧师感慨道。

讲完自己和教会医院的故事,梁老牧师说:“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回顾历史是应当的,教会讲公义和慈爱,但需要和平的环境才能去敬拜神,因此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