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发布“教内被性骚扰”研究报告,分析教会性暴力特性、提出防范建议

日前,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于官网公布了《不再沉默——收集教内被性骚扰经验》研究报告,并阐明了研究背景、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并于6月24日晚举行了祈祷及发布会,包括来自不同宗派教会的牧者和信徒,以及媒体朋友,共超过110人出席。

据该报告介绍,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于2013年制定“防治性骚扰政策”,决心消除基督教机构在工作及活动范围中出现的性骚扰问题,同时希望促使基督教社群重视教内性暴力的议题,以促进性别公义为目标,开展教内防治性骚扰的事工。

基于此,促进小组于2017年8月——2018年4月期间策划了通过网络来实行的“不再沉默——收集教内被性骚扰经验”调查问卷,通过网站及社交媒体发布。最后一共收到59份投稿,有效问卷为55份,其中有5位参与面谈。

经调查发现,有效问卷中有64%为填写人自己的经历,36%为朋友或信徒的经历;51%的加害者为教会同工或信徒领袖,35%表示加害者为信徒。男加害女的占85%,男加害男的占11%。性骚扰事件的发生时间由近一两年至二十一年或以上不等,30%的事件发生在近一两年,9%已存在于受害人记忆中超过二十年。

性骚扰发生的地点包括牧师或传道人的寓所、教会场地或办公室、机构办事处及公共地方。55份问卷中,54%的人表示曾向教牧、相熟信徒或社会福利机构甚至警方求助。

受害人在受到骚扰时,常有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质疑、愤怒、忧虑、害怕孤立无援、担心有其他人受害人等。56%的受害人目前已经转到其他堂会或已没有再参加教会聚会,29%的受害人仍留在原来堂会。

虽然性暴力事件在社会上也存在,但教会的性骚扰事件因为信仰,有其特殊之处,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以下特性:

1、 教会的架构:阶级分明又同时关系紧密如家人

不论教会的规模大小,大部分堂会都有完整的行政体制,教牧同工、信徒领袖及平信徒阶级分明——教牧负责牧养信徒,执事协助堂会发展,组长则负责不同事工,这就建立了牢固的权力关系。

在这样的构架下,权力不对等。在调查问卷中,一半(51%)的填写人表示加害者为教会同工或信徒领袖,加害者利用其得到信任的地位和关系,对受害人作出涉及性的行为。受害人的困扰在于对方本是可以信任的长辈,即使告发也未必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因而未能终止其性骚扰行为。

此外,在教会内,弟兄姐妹的关系亲密得如同家人。调查问卷显示,有35%的人表示加害者为信徒,紧密的社交关系令界线模糊,甚至有人称加害者以“属灵父亲”自居,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教会中不少人有亲属或婚姻关系,以致受害人会因对方的社交网络强大而不敢告发,或怕自己因而失去支援,故处理性骚扰投诉时亦会出现私下处理的例子。

教会里的关系很复杂,令受害人不容易表达被伤害,因自己身处权力关系中的弱势,难以直接拒绝性暴力;同时,群体的关系如家人,让人陷入理智与感情的挣扎,不易向外求助。

2.参与教会的人:愿意表露脆弱的群体

教会是信徒寻找信仰实践美善的地方,也是信徒建立友谊的团契。参与的人带着不同需要来到教会,被教会所展现的盼望和爱吸引,也预期教会群体值得信任,所以比较愿意坦白分享他们的脆弱、放下心防。

教会也鼓励人表达情感,建立深入的关系。可是,加害者往往就是看准他们需要,假借“关怀”为名,向他们进行性侵犯,同时受害人亦会混淆究竟对方的“关爱”是否已经越界。

3、 教会的信仰论述

教会是教导和实践信仰的群体,透过崇拜、礼仪及不同的事工活动教导信仰。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强调相信神是“公义”,信仰并不容许暴力发生,并且犯错的人必须承担责任。有受害者表示,接受采访是希望藉自己的经历提醒教会,也希望自己对公义的追求能够鼓励其他受害人寻求处理方法和协助。

但是,加害者和和处理性骚扰事件的长老执事,有的会利用“宽恕”“人的回转”“神的时间”“顺服”和“等候”等信仰价值和信念来合理化和淡化性骚扰行为,或借此要求受害人息事宁人。“暂时不要处理吧,静心等候,神有他的时间表”、“上帝最后会审判他”。

当事情没有得到正视和公正处理时,这些信仰论述会成为受害人告发及投诉的障碍,混淆他们对于信仰的理解,导致受害人落入自责的困局中。

4、 教会的群体文化:和谐合一

教会普遍重视群体的关系和见证,不少受害人会因为不愿破坏关系、体贴别人的感受,而不希望麻烦别人,尽量表现和谐合一,更把自己所受的伤害隐藏,并且体谅未能支援他们的人。

其次,再调查中,有人还提到了“影响教会声誉”,因为一旦公众知道了教会发生性暴力的事,对于教会观感会变得负面,甚至令人对福音反感。因此,教会或一些人会阻止受害人求助或报警,教会更有可能把破坏信仰见证的罪名,反过来加在受害人身上,却不会指责加害人。

5、 教会的性别论述:性别定型

问卷调查显示,男是加害者、女士受害者的占85%,而且加害人中有不少是已婚男士。香港教会极其强调家庭价值,已婚男士在教会有着“安全”的形象,被视为是成熟稳重和可信任的。而单身人士常被认为是“稚嫩”的。因此,单身的受害人要指控已婚的加害者,会被质疑和不被信任。

通过问卷还了解到,13%的受害人为男性,在被侵犯之后,他们会碍于面子或害怕被耻笑而保持沉默,成为更隐藏的一群。在父权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都认定男性能自我保护,就算遭受了性暴力,也有能力拒绝,因此,被性侵的男性是很难被理解的。

6、 受害人在寻求帮助时遇到的困难:二度伤害

在了解的过程中,由于支援者对性暴力的误解或对性的忌讳,容易将性暴力归咎于受害人的行为,甚至为加害者提供解释以合理化其行为。这些伤害有可能来自家人、教会朋友或负责辅导和执法的人。

当受害人在经历两次伤害后,有56%的人会离开原来的教会,甚至有20%的人没有再参与教会聚会。受害人因为性骚扰事件对教会失去信心,并且因为没有人认真处理,只能离开。

7、 受害人期望教会如何处理:正视问题、建立机制

经过调查,不少受害人希望教会正视性暴力问题,不要逃避议题、视而不见。他们认为,认真和重视的态度会让受害人感到被临听,并且能提醒整个教会群体。并且,受访者也提出,教会要建立防治性骚扰机制,让信徒在受到伤害时有信心向教会求助。

那要如何防范教会内性骚扰事件呢?经过调查分析,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促进小组呼吁:

1、 尽早制定及落实防治性骚扰政策,说明教会的立场,让会众对教会有信任,在遇事后愿意向教会求助,并且按照程序能即时处理。

2、 鼓励教牧、信徒领袖及平信徒参与“防治性骚扰”训练,以明白性骚扰的影响及受害人甚至加害者的需要。

3、 所有长时间的集体活动必须加强“零性暴力”的意识,参与活动的人士需要有相关认识,建立自己的身体界限,并提升警觉。

4、 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教会需要建立合乎性别公义的人际和社交界限,消除不同性别被定型的限制,鼓励教牧与平信徒突破性别定型和传统性别分工,并提升教内性别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意识。

5、 敏锐于群体的权力关系。性骚扰的关键是权力不对等,教会中的不同阶级均需相互监察,加强架构的开放性和更替权力流动,避免任何人士和位置拥有绝对的权力。

此外,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事工还曾制作了《教内防治性骚扰手册》,为教会人士提供有关教内性骚扰的简单指引,内容包括:“什么是性骚扰”“若你不幸遭受性骚扰”“若你被人投诉性骚扰他人”“若你收到有关投诉或知道有关情况”“教会政策及处理投诉机制”“相关组织及资源”。

注:本文内容源自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官网,相关信息可看附件:

《不再沉默——收集教内被性骚扰经验》研究报告及献议

《教内防治性骚扰手册》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