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最近学术界、基督教界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景教为例,探讨在一千多年前,基督教的传教士是如何面对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盼望能够对今天的教会建设有所裨益。

一、景教在唐朝的发展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于西安西郊土中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根据碑载,知道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635年,阿罗本把福音从波斯传到长安(今西安)。当时唐太宗令宰臣房玄龄率领仪仗队到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可见唐朝皇帝对阿罗本对迎接待遇很高,也说明阿罗本这次来唐朝朝见应该是早有安排,推测其原因,应该是在唐朝贞观盛世,有很多波斯商人来长安做生意,向朝廷介绍波斯宗教,然后才有阿波罗来唐朝。

阿罗本来到唐朝后,景教开始着手翻译经典,皇帝看过后认为这是正道,所以拨下经费,令其传教。在京师义宁坊建立大秦寺,度僧二十一人。阿罗本后,波斯史节和教士接踵而来,景教寺最开始叫“波斯寺”,《唐会要》记载“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大约至天宝四年(745年)波斯斯改为改为大秦寺,波斯寺为何改为大秦寺呢?香港中华圣公会李兆强在写给龚天民所著的《唐朝基督教之研究》的导言中提到:“波斯于644年亡于阿拉伯,而回教徒随准许景教在波斯传布与奉行,但回教已成为波斯的国教了,也许景教主教不愿和回教相混,也为了使景教与祆教有所区别,所以请玄宗改波斯寺为大秦寺”。

景教在唐朝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唐朝皇帝赞助和保护,开始扩展,在成都、洛阳、峨眉、房山、灵武(宁夏)等地纷纷建立大秦寺。在唐、宋、元间,全国至少有五十所大秦寺或者十字寺。除了建立寺院,也翻译经典,其中有《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内容为部分福音书内容以及耶稣的受苦、复活、与升天等教义。《序听迷诗所经》称所传的教为“天尊教”,后来在唐朝开元年景教徒翻译或者编辑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开元五年,717年)及《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开元八年,720年),后来“天尊教”就称为“景教”一名称,应该在八世纪初为波斯寺的众僧所采纳。

目前,景教的原始汉语资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三威蒙度赞》、《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一天论》、《喻第二》、《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如果对景教感兴趣,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二、景教的灭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造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一月七日(公元781年2月4日),由施主伊斯(Zazdbozed)建造,波斯僧景净撰文,吕秀岩书。伊斯为中亚吐火罗国(Tuakara)人,唐肃宗时来到中国协助郭子仪任边疆镇守使的参谋。伊斯乐善好施,热心景教信仰,于是在义宁坊大秦司建造了景教碑。

845年,会昌五年,武宗开始废佛政策。据《唐会要》卷四十九所记,当时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外国教大秦、、穆护(回教)、祆还俗者二千余人。在会昌禁教后三十余年,到黄巢攻陷广州(878年),据说有十二五的回教徒、犹太教徒和景教徒被杀。景教大受打击,僧侣还俗,景教在唐朝开始衰弱,大秦景教碑埋入地下,这一埋就是将近千年。

景教从贞观九年到会昌五年被禁一共有210年,景教徒在中原地区消灭,一些景教徒逃至中亚细亚东方,俄国、蒙古和中国的边界继续活动,三百年后元朝兴起,这些边境的景教徒再次回到中原传教,不过这个时候的景教徒被称为“也里可温教”。

三、景教灭亡的原因

关于景教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有这几种说法:第一、陈垣、穆尔,张星琅认为政府是出于经济原因取缔景教。因为当时面对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深恶痛绝”第二、佐伯好郎认为景教中没有高僧大德作为领袖,景教得不到唐朝政府的保护,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景教并没有完整的教义表达。但是方豪并不认为,景教灭亡并不是得不到唐朝政府的保护,反而是景教与政治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导致其命运随着国家政策而转移。林悟姝撰文认为,景教在华的衰亡原因在于武宗的排外政策,如果不是武宗的排外政策,而假以时日,景教也可以像佛教那样,逐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第三、龚天民认为:“景教在中国没有获得汉人的信徒,只是成为唐朝在中国居留的波斯人、西域人、蒙古人的宗教,朝代一经转变,政府政策变动就会受影响。另外景教过份吸收了佛教思想,“非景非佛,似景似佛”。第四、景教没有培养本土化的传道人,只是由波斯传教士宣教和翻译经典,无法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其实,景教在华的命运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虽然会昌灭佛后,景教在中原地区已无信徒,但在边疆西域地区特别是吐鲁番地区仍然很活跃,后来和蒙、元朝代从罗马传入中原的天主教一起构成也里可温教。

四、对景教在唐朝的发展的一点反思

1、从目前的景教史料来看,唐代景教徒在华活动十分活跃,翻译经典,建立景教寺庙,但是传教活动却没有太多记载,所以景教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已经有唐代汉人成为景教徒,早期来华的景教徒多为波斯人。由于景教没有在中国生根,没有进入民间,成为百姓的信仰。对于今天中国教会来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注重牧养事工。这种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基督教神学的知识,也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同时也要深化、多样化的牧养方式才能够满足信徒的需要。

2、在译经过程中,不是景教徒而是非景教徒在译经中起到主要作用,景教徒既不能依靠自己的本身力量翻译经典,又不能够输入新的思想吸引当时的是大夫,用佛教思想、术语表达景教思想,使外人认为景教不过是佛教的一支,缺失了景教的独特性。在今天大力提倡基督教中国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不要失去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同时对圣经研读、圣经注释的编纂要回到圣经,从圣经的真理的教导中直接汲取养分,供养今天中国的信徒。就如《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中提到,“基督教中国化就是以圣经为依据,持守基本信仰”,所以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基本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景教过度借用佛教词汇,以至于失去了景教的基本特色。

3、虽然景教后来在中国灭亡了,但是从中国文化结合的角度来说,这种尝试给后来的基督徒留下深刻的教训。就如中国著名的近代教会史学家王志心所言,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融合“根本的问题,不是在形式问题,乃在精神方面”如果只是形式的融合,只不过是“友谊的握手”而不是“血肉的化合”从系统神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是上帝普遍启示的一部分,要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神的道结合,用中国文化丰富的词汇表达上帝丰富的道,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参考资料:

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乔出版社,1960,第9页。

张星琅,《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卷,北平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第198页。

佐郎好伯,《景教的研究》,东方文化书院东京研究所,1935年,293页。

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 ,第226-227.

林悟殊,“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成败之我见”,《华学》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第93页。

陈怀宇,“景教在中古中国的命运”,《基督教与中国》第一辑。2003,美国:恩福基金会,2003,30页

王志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2页。

(注:本文作者为河北保定一教会牧师,文章首发于“全人关怀”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