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宁波教会简史

宁波百年堂
宁波百年堂

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允许外人经商、传教。西方国家的宣教士乃接踵而至。基督教各教派传入宁波基督教(这里是指更正教,或称新教,不包括天主教)最早到达宁波的一名宣教士是荷兰信义会(后转入英国伦敦会)德国人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他来华之初,任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鸦片战争开始后,他先后担任英国舰队司令乔治·义律和濮鼎查的翻译。1841年,即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攻陷宁波,郭随濮鼎查到宁波,担任英国侵略军舟山伪监督和宁波伪知府。

正式到达宁波的各教派宣教士有:

    (1) 1843年11月11日,美国浸礼会医生玛高温(D、J、Mac Gowan)首来宁波,初在北门佑圣观厢房,继在北门外江边赁房,施医传教。

    (2) 1844年6月,美国长老会医生麦嘉缔(D、B、MeCartee)到达宁波,也在佑圣观内施医传教。

    (3) 1845年苏格兰长老会东方女子教育会奥特绥(Aldersey,女),偕马利姊妹俩来到宁波,开设女塾。

    (4) 1855年英国“中国布道会”戴德生(James HudsonTaylor)偕派克及卜尔顿从上海乘帆船横渡杭州湾,经由蟹浦来到宁波,在柳汀街施医传教。后戴脱离该会于1865年创立“中华内地会”。

    (5)  1848年5月13月,英国圣公会戈柏(Cobald)、绿赐(Rusell)来到宁波,租屋传教。

    (6) 1864年英国偕我公会(后身是圣道会、循道公会)傅氏夫妇及梅氏来到宁波,在竹林巷办学传教。

    (7) 1893年英人华以利莎白(女)偕妹华路依并丁姑娘来到宁波,创立“基督徒会”。按华父为英国上议员,华本人与英女王维多利亚系同学。华凭优异的社会关系来宁波独创一会,自封为会督。

    (8) 1912年美国妇女倪歌胜(Nettie Nicolas)从上海带四名山东孤儿来宁波,开设孤儿院,定名“伯特利”(Bethel Home),后加入美国神召会。

    (9) 1918年美系基督教青年会在宁波成立。按该会为一无宗派性之基督教社会服务团体,并非为宣教团体。  

    (10)1928年美系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美宣教士伍子乔主持下,在宁波正式成立。按该会主张守礼拜六(安息日),不同于一般教会守礼拜天。他们并有特殊的饮食习惯。

    此外,尚有若干不是由西方差会直接传入的教派:

    (11)1935年国人医师王家祥在孝闻街自己家中始设祈祷擘饼聚会。此种形式的教会自称“地方教会”,或“小群”,以后通称“基督徒聚会处”,以反对宗派(指公会组织)相标榜,肇始于英、德、瑞土等国的“弟兄会”。

    (12)1947年真耶稣教会在宁波购屋设堂,该会原出美国。

    (13)1948年中华宣道会来宁波赁屋布道,该会总部设于美国。另外又有国人自创的教派:

    (14)1924年国人任莘畊、楼四海等发起自立会。系脱离原美系浸礼会而成立的。

    (15)1948年国人赵世光所创立之“灵粮世界布道会”来宁波,借用基督徒会房屋,开展工作。

    以上,除苏格兰长老会及中华内地会已中途兼并不计外,迨解放时,宁波市区共有不同教派十三个。其中保有差会联系的,计英系三个,美系五个。

      英美诸国教会在进入中国之初,对宁波殊为重视,故争相派遣宣教士前来建立据点,开展工作。美国长老会总会在纽约开会时,还特地出“如果他处派遣二人,则宁波必须派遣五人”的决定。从1844到1850年的六年中,该会派到宁波的宣教士共达16人之多,足见其重视之一斑。据称原因是:宁波人民性情敦厚,较易化导云云。嗣后各教会以宁波为基地,逐渐向邻县及绍兴、杭州、湖州、金华等地发展。有的还用移民方式推广福音。

各教派活动概况

上述各教派中,以浸礼会(美)、长老会(美)、圣公会(英)、循道会(英)四会创业较早,人事阵容较强,组织力量也较健全。神召会的伯特利,传入虽较晚,但由于其信仰观点上独树一帜,故影响非小。各教会的活动,不外宣教、教育、医药及慈善诸方面。兹略志如次:

    宣教方面:

    设堂、处、所有:

    浸礼会:真神堂(西门)、真神堂(北郊、后归浸会中学),泉口真神堂(奉化萧王庙)

    长老会:府前堂(府桥街)、槐树堂(槐树路)、府前分堂(北大路)、福音研究所(碶闸街)。

    圣公会:基督堂(孝闻街)、仁恩堂(县学街)、仁义堂(大庙前)、百年堂(大梁街)、庄桥堂(庄桥镇)。按百年堂系圣公会为纪念在宁波创业百周年而建造者。

    循道会:开明讲堂(开明街)、江北堂(江北岸外滩)、江东堂(百丈街)。

    内地会:湖桥头堂(柳汀街,1929年毁于火灾,重建后,更名“怀德堂”。后因该会面向内地,宁波工作撤销,并入长老会)。

    神召会:伯特利(草马路)、城中堂(后市巷)、天恩堂(仓桥)、锡安堂(西郊)

    安息日会:警世堂(和义路)。

    基督徒聚会处:和义路。

    真耶稣教会:真耶稣教堂(县东街)。

    自立会:北郊堂(北郊路)、南郊堂(鄞奉路)。

    中华宣道会:药行街布道所。

    迄解放时,宁波市区,包括庄桥镇在内,共有大小堂、处、所二十二个,教徒三千余人。牧师及传道人员三十余人。

    各教派在创业之初,互订有口头的或书面的所谓“睦谊条约”。例如规定:

    (1)孝闻街、双池头、白衣巷、李衙桥,为英圣公会界;

    (2)城区盐仓门至北门碶桥,为浸礼会界;

    (3)江北岸盐仓门渡至浮石亭,为长老会界;

    (4)浮石亭至伯特利,转新马路,为西侨散步区。

    对乡间,还规定:“凡他会已设有布道区之五里内,不得另设新堂”、“若非预先议妥,虽在工作区之二十里内,也不得推行新事业”。如此“睦谊”,无异划分势力范围。

    在宁波的早期宣教士,曾创“罗马字拼音法”,以帮助教徒诵读圣经,无文化的男女教徒,只要学会二十几个字母和拼音法,就能阅读用宁波土话译成的罗马字圣经。许多人还能用罗马拼音写信。

    各教会也举办联合性的宣教工作:当环球布道家美籍艾迪(S.Eddy)和龚斯德(S.Jones)来中国各大城市布道时,也来宁波布道。宁波教会还应国民党监狱长之请,每周一次去监狱布道。此外还举行过短期的电台布道。

    教育方面:

    所设院、校,先后有:

    浸会中学(浸礼会办);

    圣模女校(浸礼会办,前身为浸礼会宣教士罗尔梯妻于1863年开设的女校);

    崇信中学(长老会办);

    崇德女校(长老会办。前身之一是1849年开设的“女书房”。在此以前,苏格兰人奥特绥于1845年创设一女塾。1857年本人回国,将女塾并与长老会“女书房”,更名崇德女校);

    崇德中学(长老会办的女子中学);

    三一中学(圣公会办,今第三中学,前身为三一书院);

    斐迪中学(循道会办,前身是斐迪书院);

    华英学校(基督徒会办,分男、女两部);

    甬江女中(浸礼会、长老会合办,稍晚,循道会也加入合作。前身为圣模女校与崇德中学两校。今为第六中学);

    四明中学(浸礼会、长老会合办。由浸会中学与崇信中学合并而成);

    浙东中学(浸礼会、长老会、循道会合办。由四明中学、斐迪中学合并而成。今第四中学);

    三一神道院(圣公会办,专为培养教会传道人才);

    伯特利圣经学校(神召会办,宗旨同上);

    华东圣经学校(灵粮世界布道会办,宗旨同上);

    仁爱女子圣经学校(圣公会办);

    慕义妇女补习学校(浸礼会办,专为成年妇女补习文化而设);

    圣模小学(浸礼会办);

    四明小学(浸礼会办);

    崇信小学(长老会办);

    崇德小学(长老会办);

    三一小学(圣公会办);

    仁德女校(圣公会办);

    斐迪小学(循道会办);

    斐德小学(循道会办,前身是斐德女校)。

    医疗方面:

    先后有医疗机构如下:

    浸会医院(浸礼会办,地点在北门外江边);

    惠爱医局(长老会办,地点在槐树路,后并入余姚惠爱医院);

    仁泽医院(圣公会办,地点在孝闻街,后并入杭州广济医院,即今浙二医院);

    体生医院(循道会办,地点在白沙路,后让与吴莲艇医师接办,更名天生医院);

    华美医院(浸礼会办,前身即浸会医院。附设华美高级护士学校,今第二医院)。

    慈善方面(包括服务方面):

    青年会(以提倡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奉基督训言“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格言,崇尚社会服务);

    安乐家(基督徒会办,地点在张斌桥下茅塘、收容女性孤儿);

    基督教恤孤院(长老会办,院址设西乡高桥。由中国信徒以戒除烟酒所得,发起开办,后由长老会接办);

    伯特利孤儿院(由神召会办);

    伯特利妇女爱养所(由神召会办,收容被遗弃、虐待之妇女);

    基督徒公墓(由六个公会联合举办,地点在北郊范江沿。专为安葬中国教徒之用);

外国坟山(由宣教士自己管理。地点在白沙路江滨。专为安葬西侨之用);

此外,抗战胜利后,宣教士汤默思等发起与中国教会负责人及社会人士联合组织“国济救济委员会”在全市开设“难童福利所”七处,由长老会宣教士施明德妻康美理负责。每天半天上课,供应中饭一餐。

回顾与前瞻

按基督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之由西方传入中国,从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原属正常活动,无可厚非。但回顾往事,有若干方面,有必要在此一提:

    (一)基督教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关系

    十九世纪正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基督教就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凭藉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进入中国的。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少数宣教士在帝国主义胁逼中国签订的历次不平等条约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这一事实,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这样,基督教就有意无意地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按基督教宣扬的是“和平的福音”(按指神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好),它完全不应该与奴役人、掠夺人的势力联系在一起。基督教从公元635年第一次传入中国唐朝(时称景教)起,曾先后三次传入,都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无关,同样有所发展。只是因扎根不深,终于随政局的变动而消亡。十九世纪那次是第四次传入。我们相信,不依靠不平等条约,基督教早晚会传入中国的。因此,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深为十九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时的不光彩行径,感到遗憾。

    (二)某些宣教士的真面目

    作为宣教士,其来华的动机应该是宗教的。但令人抱憾的是,其中一部分人并非如此。这些人并不怀有宗教热忱,而是热衷于政治的。兹举数例于后。

    (1) 1844年来到宁波的美国长老会医生麦嘉缔(D.B.McCartee)不久便担任美国驻宁波的首任领事、上海美国副领事会审委员、邮政局主政以及清廷出使日本钦使的“顾问”等等。成为忠实执行美国政策的代理人。

    (2)1850年到达宁波的美国长老会宣教士丁韪良(W.A.P.Martin):他名挂在宁波达二十年之久,但在此期间,他却长期远在北京。他曾参与《中美条约》(1855年)和《辛丑条约》(190l年)的签订工作。在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役中,他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而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中,留下了他那可耻的一页。

    此外,宣教士插手教群之间讼事,干涉我国内政的事例,也非罕见,在此不赘。

    (3)在教会学校里,阻止中国学生爱国运动的情事同样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五卅惨案”时期,斐迪中学校长英国人裴志腰佩手枪,站在校门口,威胁学生,不得上街参加爱国游行;三一中学阻止学生在国家节日悬升中国国旗,而在英皇登位时,却悬升英国国旗,大事庆祝;甬江女中校长徐美珍命令参加市内学生爱国集会的女生(笔者之姊)登报否认,目的未达,竟扣留她的高中毕业文凭,妨碍了她的前途。这是某些宣教士的帝国主义面目的暴露。

    (三)教会学校的“贡献”

    教会学校中的英美籍教师宣扬西方生活方式,使不少青年学生产生了亲美、崇美、恐美的奴化思想,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向往西方,不爱祖国。这些人英语熟练,中文则常一窍不通。他们凭藉教会学校的一纸文凭,便可进入海关、邮政,铁路、洋行,赚取高薪。斐迪中学学生袁履登,获英国伦敦履登街教会的奖学金,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毕业后,成为上海工商业界闻人,但在日寇侵占上海时期,沦为汉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除了上述提的一面外,也有另外的一面。这里引用1980年我市第三中学(前身即英圣公会的三一小学)校庆特刊中的一段话:“外国传教士来华兴办学校,当然是为他们的观点和利益服务的。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随着把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输入我国。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虽受到教会影响,但也曾学到了一些于我们有用的东西……”

    解放后,中国基督教摆脱了外国差会的控制、利用,实现了自治、自传、自养,走上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今天,中国基督教已成为中国信徒独立自主自办的宗教事业,从而摘掉了“洋教”的帽子,改变了自己的面貌。我国宗教界与国际宗教界的往来,也重新纳入了文化交流的范畴。现在,中国基督教徒,正与全国人民一道,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有信心等主二次再来前,一定还会更加动人、丰富的历史来,见证主的带领,他必定更加祝福自己的教会,在灵程中不停地前进!前进!前进!阿们!

 (宁波百年堂范爱侍牧师。本文由浙江宁波奉化区基督教泉口真神堂93岁长老提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