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生命成长的五个步骤(四):生命成长的干扰

编者按:基督徒都希望自己的属灵生命成长,但又感觉无从下手。是要多听道通过话语认识神,还是应该追求属灵体验经历神?有人说要从历史中学习灵命成长的方法,有人说要看自己的内心,也有人给出了要做的事项清单。在各种建议中,我们反而好像找不到耶稣了。

在“灵性成长的五个步骤”系列课程中,Peter Mead将分享他对圣经的理解,这些理解会帮助基督徒以直接、实用和以耶稣为中心的方式助益灵性成长。

Peter Mead是联合神学院的讲师,事工培训项目Cor Deo的主任。

希伯来书12章1到3节中提到“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罪会绊倒我们、让我们分心、将视线从耶稣身上移开。我们看着偶像的时候,目光就不在耶稣身上了。但经文中说的“各样的重担”并一定是坏的事情,它们也让我们分心。我们可以花时间和主交流,求主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阻碍我们亲近主,我们有没有被别的事情迷住。它们可能并不是罪,但对我们也没有益处。我们可以列出自己的罪和让自己分心的事情。这并不复杂。

两种错误的神观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基督教如何让人混淆。教会世界中有几个非常常见的错误,以至于我们所做的自认为是基督徒该做的一些事情,实际上却不符合耶稣的教导。本文将探讨我们怎样陷入对神的错误看法中,以至对“灵性”产生的错误认识。

假设人类堕落之后有一对兄弟,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哥哥每日起床、耕作、与家人共度时光、吃饭、睡觉。日复一日,他意识到如果他更聪明、更努力,他就会更成功。他如果给土地施肥并且更加努力地耕作,收成一定会更多。照着这个思路延伸出去,他认识到世界不只有自己这一片土地。世界一定有一片终极的土地,有一个终极的农夫,他称这个最好的农夫为神。

因为人堕落了,所以只能从自身出发,猜测神的样子。但人生活在堕落的世界,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堕落的。哥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神只是放大版的自己。哥哥对神的认识是一种自我投射。在他的认知里,神和知识、力量相关,因为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成就。这是对神的第一种认识。

弟弟的情形和哥哥不同。他在田里耕作,结果令他沮丧。他沮丧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渴望着别的什么东西。他投射在神身上的不是他自己或他的成就,而是他的渴望。他认为一定有一位终极的存在,那位就是他的所渴求的。这是弟弟对神的认识。

他们俩都说有比他们更大的一位,正确。一定有终极存在,正确。那一位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像我,或像我所渴望的,并不很正确。亚当夏娃堕落之前,他们从自己出发,说神一定是仁慈的、有创造力的、有爱心的、慷慨的、无私的,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

人堕落之后,就像这对兄弟,把人的堕落也投射到了神身上。所以哥哥说神有很强大的自我,只关心自己。弟弟说神就是渴望的满足,是人希望得到的某种体验,因为人对自己一生的经历感到沮丧。这两种认识都包含了部分真理。神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时和神相遇也是一种能让人彻底改变的体验。兄弟俩都说对一部分,但不完全正确,堕落污染了他们对神的看法。

两种神观对灵性成长的影响

哥哥的观点由亚里士多德以复杂的方式进行了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又被托马斯·阿奎那带进了教会。将神视为单独的存在,所作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他的荣耀,以力量和知识定义神,这种神观有很长的历史传统。可能一部分教会还持有这种观点。若是持有这种神观,对灵性成长的认识会和前面三次的分享非常不同。

同样地,弟弟的观点也可以从圣经中找到相应的经文,这种观点由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者发展而来,经伪狄奥尼修斯进入教会。这种神观也腐蚀了教会对神的理解,生出相应的对灵性成长的理解。

若神是堕落的自我、我的成功、我的知识、我的力量的投射,那么灵性成长就意味着我要在知识上成长。这是错误的吗?不是。提多书一章描述了引导人敬虔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在知识上成长,就像Dane Ortlund所说,圣经纠正我们破碎的想法,用真理坚固我们。

但灵性成长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我们很容易让它成为全部,被知识迷住而不是被耶稣吸引。实际上,好的知识应该将我们指向耶稣。我们应该有好的讲座、好的书籍,但这些不是目的。

同样灵性成长确实也体现在行为中,一个人对待配偶、孩子、邻居的方式,做的事情、不做的事情都受到与耶稣的关系的影响。但如果堕落的、破碎的神观影响了人们对基督教的理解,人的焦点就转回到自己身上。灵性成长就变成一种表现,成了自己的教会纪律。人们去教会、听道、领圣餐,这些行为没有问题,问题是人的焦点。

对神错误的认识往往会发展出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督教。神是律法制定者,我们作为受造物应该遵守律法。但我们有罪的问题,破坏了律法。耶稣为我们打开了道路,教导我们如何遵守律法。所以基督徒生活变成了遵守律法。这整个过程你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圣经经文,每个陈述里都包含部分真理,但合在一起就是错误的。

神非常丰富,当我们纯粹以力量和知识定义他时,神三位一体丰富的关系就消失了。最终只会有一个更小的神,和一个更薄弱的基督教。如果你发现你的基督徒生活是知识的增长、做某些事情,也许问题出在你受了错误的神观的影响。真正的灵性成长是关系的增长或加深。

转到弟弟的神观,即神是人的渴望的投射。如果神是我们所知的领域之外的神秘,一种我们必须追求的体验,那基督教会让人非常辛苦。在很长的时间里,不断有修士苦行,试图走出这个世界,进入某种丰富的体验中。确实有与神相遇的经历,但并不是用这种方式追求。若是这样,基督教就是神秘的体验式宗教,灵性成长就是个人经历。

对神体验式的认识也要求人做一些事情,在这种神秘传统中寻求神非常艰难,人们永远不可能足够努力。在这个认知下同样有教会纪律,但是是苦行式的纪律,像是鞭打、苦行。

这两种神观彼此争斗,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体验,都只是破碎的而不是完整版本的基督教。他们都在教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堕落世界的重力不断把我们的目光从耶稣身上拉开。不管是罪、诱惑、还是无益的基督教灵性,都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正确的做法

圣经中有真正的知识,也有真正的体验。在我们与神的关系中,真正的基督教同时给我们知识和体验。

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上述的错误境地?答案非常简单,就是阅读圣经,享受与耶稣的关系。

享受阅读圣经,从圣经中更多、更深认识耶稣,这样你会受到保护,不会被自己的知识冲昏头脑,好像知识越复杂越好。你可以读更大、更厚的书,但它们要将你指向耶稣,丰富、加深你和耶稣的关系。同时也承认体验,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但这种体验不总是遥不可及、不是必须努力追求才能达到的。

上述两个薄弱的基督教版本都驱使人走向自己:我做的怎么样,我是不是努力,我学了多少,等等,耶稣则被排除在外。正确的做法是仰望耶稣,通过神的话语,借着圣灵加深和耶稣的关系,享受他所赐的一切。

相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考我们的动机本质上是内省和关注自我的,是否有一种正确的内省可以指向神?

自省确实可能是一个陷井。诗篇139篇23到24节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19篇14节说:“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

诗篇里说的是,神啊,求你鉴察我。但我们常说的是,让我来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我们查看自己是否自我中心,我们自己来查看本身就说明我们是自我中心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做内向型自我评估,而是应该在对话中自我评估。主啊,求你让我看见。我们的眼目要在主身上,和他交流,阅读圣经,为此祷告,神会让你看到你身上有问题的地方。还可以与别人交流。焦点在外面,而不是自我凝视。

你所说的两种神观在教会的具体体现,可以举几个例子吗?

我认为现实情况是,因为我们继承的基督教的丰富传统,没有哪个教会是纯粹正确的教会。

一些教会是正确的事情混合着第一种自我的神观,在这些教会中的人读圣经,也爱耶稣,这是他们做的对的地方。同时他们很重视信条、真理、把事情做对,这样的教会让人感到枯干,像在咀嚼沙子。人们感到沉重、沮丧、一直被评价、明显缺乏恩典。教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恩典的群体,但很多教会都受到沉重的、尽责的灵性影响,很少提到圣灵。教会成了人们不得不背负的重担。

也有混合了正确的教导和第二种神观的教会。这些教会的信徒读圣经、爱耶稣、结出了圣灵的果子,这些都很好。但因为受第二种神观的影响,人们也感受到重担,就是你要更属灵,要努力走出世界,摆脱那些阻碍你的事物。这些教会往往会高举那些有更高灵性水平的人。在这种传统下写的书多是传记或自传,讲述各种属灵经历、体验。

我们讲了两种极端版本的基督教,这中间还有很多混合版本。福音派教会总在这两者之间摇摆。赞美的时间是第二种,努力体验神的同在,抛却一切想法,放下一切重担来到神面前。接着进入讲道时间,是某种硬核的系统神学教学。从一种移动到另一种。

但圣经告诉我们,知识和体验完美地融合在耶稣身上,我们要借着圣灵享受与耶稣的关系。即使有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耶稣,我们拥有的圣经的知识也不会让我们骄傲、自大和充满自我,只会让我们柔和谦卑。每个教会都是某种混合状态,而我们要追求的是享受和耶稣的关系,在关系中成长。

一位听众说她住在一个大多数人都不识字的地区,也不是基督徒,甚至他们都没有自己语言版本的圣经。她怎样才能帮助这些人仰望基督、依靠圣灵?

这个问题激励我们为有更多的圣经译者祷告,世界宣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些人还没有自己语言版本的圣经。我们谈论圣经的时候,默认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本他们可以读的圣经。现实情况是,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他们不识字,没有书籍。

人类很多文化是口传文化,公开阅读神的话语有非常大的力量,口头交流非常重要。你知道吗?有人不识字,但可以用智能手机,他们可以听圣经音频。想想新约时代,很多人无法阅读,但使徒们写信给他们。一个人出来给信徒读使徒的书信,他们口头交流信的内容。当然还有电影,有关耶稣的电影多年人一直被用来向没有自己语言的圣经的人介绍耶稣。

在实际方式上,有很多可以尝试。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圣经或者不能读,就把圣经放回架子上,给他们一些替代品。不是这样,我们要把圣经传达给我们的传递给他们,只是需要创造性地去做。

内容来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