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中秋”话“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时处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据说每年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故称“月夕”;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望人月双圆,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便有秋祀、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中秋节已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上述资料参考百度百科)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到,这是一个象征团聚、圆满的日子。在这样的时刻里,人们都怀揣着思念、盼望着团圆、期待着美好。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的。

《圣经》中虽然没有“中秋”和“团圆”的字眼,但是有“团圆”的事件。

旧约 《圣经》 创世记 46章28-31节 记载 28雅各打发犹大先去见约瑟,请派人引路往歌珊去;于是他们来到歌珊地。29约瑟套车往歌珊去,迎接他父亲以色列。及至见了面,就伏在父亲的颈项上,哭了许久。30以色列对约瑟说:“我既得见你的面,知道你还在,就是死我也甘心。”31约瑟对他的弟兄,和他父的全家说:“我要上去告诉法老,对他说:‘我的弟兄和我父的全家,从前在迦南地,现今都到我这里来了。’”

约瑟自被卖开始,和家人分开很多年,历经了种种艰难。如今已成为埃及宰相,在饥荒来临之际,再遇兄弟,相认兄长,原谅兄长(如果没有约瑟的饶恕,这个大家族将团而不圆)。为要躲避饥荒,接来了雅各一家,和自己一家团聚,最终雅各全家获得了大团圆。

这是多么美好的重逢;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这也是多么难得的一刻,多么不易的团圆啊!

新约 《圣经》 路加福音 15章20-24节 记载 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1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24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当这个小儿子拿着所分到的家产,去到远方,任意放荡,耗尽所有,穷苦、饥饿、落魄、无奈、绝望之际,想起了父亲,想到了回家。当与父亲团聚那一刻,父亲用爱接纳,给他温暖,给他上好的,为他的归来,为他们的团聚庆贺,欢喜快乐,作乐跳舞。

可见,团圆是美好的,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上帝所喜悦的。然而,在今天这个世代里,真正能够团圆的家庭又有多少呢?这是一个金钱的时代、物质的时代、享受的时代,多少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而背井离乡,一去就是一年,甚至是几年。久而久之导致亲情淡漠,亲属关系间也越发疏远。

如:有一个女孩,她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她由爷爷奶奶照顾。有一次她奶奶看到她在看着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哭,才知道原来她每次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会看着照片发呆或者哭泣。每逢爸爸妈妈回来看她的时候,虽然很开心,但是却不随意,总有着一种无法跨越的生分。

我想说的是:重视亲情当过于金钱。作为父母,若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对孩子的陪伴,错过了给她一个完整的家,一份完整的爱,将会终身遗憾,因为这是用多少的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有多少的儿女,离家太远、假期太短,工资太少,而不得不在思念中止步。又有多少的父母,满怀思念,满怀期待,却不得不在无奈中伤感落寞。这时“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种思亲之情显得尤为深切,尤其是在静谧的夜晚,仰望星空,凝视着镶嵌在高天之上的那一轮静谧、安详、美好的圆月之时刻。没有办法享受人月双圆的美好,只能把一切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愿在这中秋节之际,我们都能一家人团圆在庭院的桌前,品味着美味的月饼,笑谈着有趣的家事,共赏着花好月圆、人月双圆的美好。

愿我们在享受属地的欢笑和团圆之时,莫忘了在基督里的团圆,莫忘了盼望属天的团圆(也就是在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中的团圆),因为这才是最美好的团圆!

启示录 21章1-4节 记载 1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2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 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3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4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南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代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