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百年回味: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偶遇圣三一堂

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又称“老上海蜡像馆”,坐落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内。这里拥有1000多件珍贵文物,100多尊真人蜡像,所有陈列由“车马春秋”、“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建筑博览”六个部分组成,是游人了解老上海的重要窗口。

日前,笔者前往陈列馆参观游玩,发现上海圣三一堂的陈列也在其中。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教堂特有的彩色玻璃花窗,还有一个老翁带着孩子们在廊前唱诗。一看标志,竟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新教教堂——圣三一堂。

圣三一堂也被称为红礼拜堂,为哥特式风格,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一座由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并曾经是中华圣公会的总座堂。教堂坐落于江西路九江路交界,塔楼临九江路,东侧有大片绿地,草木茂盛、环境幽静,与教堂融为一体,成为近代早期外滩地区的城市中心。

圣三一教堂的设计师是英国的著名建筑师乔治•史浩特爵士(Sir George Scott,1811年-1878年)。实际上,由于史浩特最初的设计过于华丽,超过了上海英侨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不得不转请当时上海唯一具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设计师凯德纳(Killiam Kindner)修改了建筑图稿。这样,新教堂才得以在1869年建成,共耗银7万两。即便如此,圣三一堂仍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声势浩大的破四旧高潮中,所有宗教活动均被禁止,圣三一堂连同上海所有的宗教机构一同作为“四旧”被关闭,这次浩劫中,圣三一堂遭到严重破坏。

2005年6月6日,上海圣三一堂被归还给基督教机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从圆明园路169号迁入圣三一堂北侧的4层附属办公楼(九江路219号),两会负责人季剑虹、曹圣洁迁入办公。并开始着手圣三一堂的修复工作。

历经多年修复,2014年8月4日晚,中国基督教两会在此举行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六十周年感恩礼拜,这是圣三一堂自修缮后首场礼拜。目前,教堂仅在礼拜时间向教徒开放。

作为上海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西式建筑,圣三一堂是近代上海开埠后,西方文化以建筑学为媒介,在上海的首次集中展示,为上海引入了西方建筑景象和西方建筑学,进而影响了后来的上海教堂建筑,同时它通过一次次的改建重建的本土化尝试,虽然只是在一些结构体系和细部上,但却为后来整个上海近代的中西融合的建筑样式,做了最初的地域化探索。

因此,圣三一堂的建造以及修缮等,在上海城市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也将和上海这座城市一起迎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明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