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世“内”桃花源——广东五华老禾仓的传奇故事

在群山环抱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名叫禾仓村,被称为老禾仓,以秀美闻名,是广东五华县著名的生态文明村,有访客赞其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现共有人口45户,常住人口200余人,村民悉数姓张,为基督徒张复兴的后代。

张复兴,家名重辉又名亚新,官名辉扬。原籍高礤,后迁樟村。1851年在香港加入基督教会,接受西牧师韩山明洗礼后,命名为“复兴”。1852年,求准西牧拨款回乡散赈并发书布道,传扬福音,是为首粒道种始撒于长乐樟村继遍于梅东两江各县者。1858年,受命购买房屋一座修为教堂,是为梅东两江基督教的发祥地。西方巴色差会传教士公认张公,是广东东北部基督教客家教会的创始人。

1860年,张复兴把家人由高礤迁入樟村复兴楼,从建堂以后的近十年间,全由他主持会堂会务和主日讲道。直至1864年,才由西牧边得志常驻会堂接管教会。

教会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还兼办学校取名“乐育中学”,就读学生来自梅县、兴宁、紫金、龙川、河源及本县各地。1868年,樟村教会还办起崇贞女子学校,为改变当时乡村重男轻女思想起着积极推动作用。1920年崇贞女校迁华城黄塘岭续办。

在此期间,虽常有西牧驻理,主持会堂会务,而出外下乡布道,宣讲福音,则依靠华人信徒,张复兴常组织人四外出布道,元坑、双头、龙川等地相继成立教会。1873年,差会又委任张复兴到梅林开发教会。此时他已经积劳成疾,体弱多病,但还主动忙内忙外,不放弃事主工作,并经常向驻会西牧提出建议。

晚年,张复兴仍严督家人虔诚事主,每天晚上坚持做家庭礼拜;唱诗、读经、祷告,为后代作出宝贵榜样。同时,严格规定,凡嫁出娶入者必为基督徒,故以后几代均为清一色的基督化家庭。

1880年4月23日,复兴公安息主怀。边得志西牧主持其安息礼拜,并引用林前15章10节:“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上帝的恩与我同在。”

张新凤,字敬修,张复兴长子。从小遵从父训,继承父志,笃信基督,虔诚待主,一生動劳善良。1924年,樽村教会转为华人自立、自治、自传时期,他义务讲道负责会堂会务,较长时间任救会长老之职。他搜长医术,医德高尚,一边行医,治病救人,一边传扬神的救世福音,劝人认罪悔改,信主。

他临终时,家人把他抬至正厅,儿孙伤心痛哭。他突然睁开眼睛,声音低沉地说:“你们不要哭,不要悲伤,我是回天家,你们要为我唱赞美诗。”子孙们立即齐唱:“此地下非故乡,故乡在天堂。”在歌声中,安详归主。

老禾仓以新凤楼为中心而建,新凤楼始建于清代,由张新凤建造,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134平方米。是客家传统特色的三幢二横“古民居”。门前设晒坪、绿化带、池塘、篮球场。整座屋较高,上堂高6.5米,中高堂6米,下堂高5.5米。两个横廊、两座横屋均设两层木棚,有木护栏,地面为水泥铺就。

相传当初建新凤楼时,有风水先生称此处“煞气重”,不宜建造房屋,但新凤楼人大多是基督信徒,他们不相信风水先生的话,倒觉得这屋场呈“蜘蛛结网”形,山梁便变成蛛足了,不但“煞”不了人,反而会人丁兴旺。后来,这里也确实是才俊迭出,民国时期出过县长,新中国成立后出过大学数授、工程师、企业家及政府处级干部等。新凤楼有一个奇的现象,就是屋内很难见到蚊蝇,更找不到自蚁的踪迹。据说这些虫是被它们的天敌蜘蛛驱赶除去了,“蜘蛛结网”应验了它的神威。

村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经济收入是粮食生产、外出务工、发展种养。该村是生态村,重在发展生态经济,有“天生粮仓”之称。靠山吃山,他们结合山区的特点,大力发展果合布及蜜蜂养殖场,在家的村民大多以种优质大田柿花、养蜂等为业。老禾仓群山环抱,林木茂密,空气清新,环抱村庄的林木大约有2000多亩。村民从不乱砍滥伐,保持了一方青山绿水。村民不烧香、不烧纸,注意用火安全,50多年没发生过山火,受到当地好评。

现在,老屋门前的池塘已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标准的游泳池,游泳池下面建了个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村头还以黄色涂料“包装”了便利店、娱乐室、公共厕所,在不远处还有垃圾处理池。空余地带种满了台湾草,草地上种有大芒椰、大紅花、白玉兰,池塘边杨柳依依,把小村点缀得充满诗意,在球场边,有老干部张日和手书的“老禾仓”三字刻一奇石上,石台上外出乡贤张任谦写的《禾仓赋》刻于其中。全村45户人家中,已做新房的人家有20多户。既有传统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有让人耳目一心的仿欧新潮建筑,目前村里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了8块地方。让还没有做新房的人科学用地,保护生态。

近几年,该村里里外外的乡亲崇文重教之风倍增,考上大学的有十多名。目前,小小村落里有处局的级干部4人,教授、教师多人,企业家一批。难能可贵的是,该村子弟热爱家多,热情回报家乡,为了铺路和建设新村等公益事业,不论在家和在外的乡余一样慷慨解囊,奔波操劳。

(上文根据新凤楼内资料整理而成,同时参考《客属教会的福音先驱——纪念樟村教会成立150周年》一书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