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从主日崇拜看教会传统与礼仪

什么是礼仪?崇拜中礼仪的功用是什么?教会传统中有哪些礼仪需要传承?本文以主日崇拜为切入点,通过崇拜来看教会传统与礼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作为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不衰的生命力,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基督教崇拜与礼仪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一、基督教崇拜

基督教的圣礼源于犹太思维与习规,犹太人认信上帝曾介入人类的历史并通过事、物陈明旨意彰显自己。基督教由此领受利用某些动作或物件表明上帝与人类互相沟通的思维。因此物件是显明体验上帝的媒介,有表述上帝的能力,传达上帝对人的爱,和预表的属灵意义。因着这种犹太思维与习规,基督教的圣礼(崇拜)得以诞生。

崇拜是基督教最中心与最重要的信仰的表达,是人类行为中一种重复的礼节活动,有特定的目的,对此历代基督教思想家有不同的论述:

马丁路德的《大教义问答》论述中阐述,参加崇拜乃是“聚集以聆听和研读上帝圣道,然后以诗歌、祷告赞美上帝”,因此崇拜具有启示与回应的双重意义。1

加尔文认为崇拜的最终目的是要与上帝契合,“通过宗教的操练,我们可以得到提升,直达上帝面前。凡圣道之宣扬、各种圣礼、神圣的聚集,以致教会的整个外在制度,莫不为了让我们与上帝契合而设。”2

楚示格:“崇拜是我们在神的话语和圣礼中聆听和经验神,并且用祷告、颂赞和感恩来回应。

崇拜就是服事,《出埃及记》七章十六节 ‘……容我的百姓去、好在旷野事奉我,如今你还是不听。’”

在旧约圣经中,崇拜是与神相遇。帐幕是神指定人与他相遇的地方,在那里他与他的子民相遇说话(出29:42-46),后来上帝的显现是与圣殿相联系(王上6:11-13),诗篇中(99:2;100:4)也承认圣殿是上帝的居所,崇拜是在祷告、赞美和感恩的行动中遇见神。对于基督徒而言崇拜是身体的动作、全人的参与,崇拜是服侍,也是基督徒的渴望和决定。崇拜不但是我们与神的关系,也牵涉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基督徒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与我们自己之外的事物相连,因此基督教崇拜有特定的崇拜结构与礼仪。

二、基督教崇拜礼仪

何谓礼仪?传统的解释就是礼节和仪式,礼是尊敬,仪是表达。礼仪在希腊原文是由工作和人群两个词组合而成,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指公民出钱出力为社群或国家服务,一般是指没有报酬的工作,甚至是对自己有损,但对别人有益的事情。3在《出埃及记》28章35节记载亚伦供职的时候要穿这袍子,他进圣所到耶和华面前以及出来的时候,袍上的响声必被听见,使他不至于死亡。后来这词被用于教会崇拜,说明神的子民对上帝尽职尽力的服侍。仪式是“一套既定、惯常的言语和行为,为的是传递宗教或文化的意义”。4 

崇拜礼仪被称为“符号的神学”,即通过教会的符号,如礼仪、年历、经课和祷文表达信仰,使其信仰固定下来又起到教育的作用,体现崇拜的庄严有序,并产生崇拜的严肃感和美感。礼仪使教会具备了最大的公约数和同心圆,吸引大家崇拜至高的上帝,同时在集体礼拜中形成坚强的信仰群体,活出真理,见证福音,这正是崇拜的力量。5

基督教的崇拜礼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从旧约神人会面,会幕的建造,圣殿崇拜,犹太的会堂崇拜到教会初期的崇拜。早期的崇拜礼仪非常简约,但不久后,礼拜仪式开始层层累积,有如河流的沉淀日积月累,直到16世纪马丁路德改教后,改革宗即基督教新教的常规崇拜为:圣餐崇拜和圣道礼仪,圣道礼仪即不举行圣餐的主日崇拜。

1958年,中国基督教新教各派在绝大部分地区实行联合礼拜,教会进入“后宗派”时期。在文革结束后,各地教会恢复聚会,为适应教会当时处境的实际需求,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向各省、市基督教两会广泛征集各地目前使用的崇拜礼文和程序,敦请彭圣佣牧师加以选择、综合和编写,于1993年出版了《崇拜聚会程序与礼文》一书。其中主日崇拜仪式共编纂了四个版式,第三式为适应农村教会而编,第四式程序选摘自《普天崇拜》,为许多大教堂所采用。本堂启用的是其中的第二式,也是目前基层教会使用比较广泛的版式——主日崇拜程序(第二式):1、序乐;2、默祷;3、宣召;4、唱诗;5、祷告;6、宣信;7、读经;8、报告;9、献唱;10、证道;11、唱诗;12、主祷文;13、三一颂;14、祝福;15、阿们颂;16、默祷;17、殿乐。

三、主日崇拜中信众的误区

《崇拜程序与礼文》的出版,淡化了教派之争,统一了崇拜的模式与礼仪,多年来一直使用于各地的主日崇拜中,解决了各地教会主日聚会的实际需要。但遗憾于部分基层教会对崇拜礼仪缺乏全面详细的教导,参与崇拜的很多信徒不懂崇拜的实际意义,甚至觉得参加礼拜就是去听道的。导致崇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姗姗来迟、匆匆而去。传道人证道时匆匆而来,证道完毕立即离开,来时姗姗,去时匆匆。如谭静芝博士所言:“崇拜迟到未为迟,只要听到牧者讲道;崇拜早退未为过,只要听了讲道就没有错过神!”6这些人错误认为主日参与礼拜的目的就是听道,更有甚者认为是来“上课”,从而踏入信仰的误区。

多年来众多牧者和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的《天风》杂志里有关崇拜学和崇拜礼仪的文章教导一直未停,但因众多的原因并未引起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崇拜中喧嚷、走动、社交等很多不合宜的现象持续存在。很多教会的宣召成为了惯性动作,多数人对之缺乏思考,主礼应付了事,会众置身于外,生死荣衰没有区别。随意的改换牧者拟定的始礼颂和诗歌,诗班在选择崇拜献唱诗歌时因对教会节期和崇拜礼仪不了解,出现严重的节期诗歌混乱现象:受难期唱降临期主题诗歌、圣灵降临期唱受难诗歌、复活期唱圣诞期诗歌等等。崇拜中会众迟到未为迟,早退未为过,随意交谈,自由走动,唱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清楚完整的敬拜包含的所有崇拜程序。崇拜成为听音乐、病得医治、求鱼得饱等满足个人私欲的时刻,信徒缺乏敬畏之心。

在部分“家庭教会”的主日崇拜中,崇拜的礼仪(仪式)更趋简化,崇拜中没有宣召、没有宣信、没有献诗与回应,似乎崇拜就是“讲道”。常州大多数基层教会起先都是由信徒自发组织,从简单的读经、唱诗聚集在一起,信徒人数增多后组建起教会。所以虽然有了《崇拜程序与礼文》的实践,却并不完全明白程序中的礼仪内涵,更或是依葫芦画瓢照做而已,导致崇拜中应有的敬畏、回应、预备等无从谈起。

四、谭静芝对中国教会崇拜的回应与指导

崇拜不只是听道。谭静芝博士的《圣乐与崇拜文荟1》围绕“崇拜”,对中国教会现有的崇拜状况作出回应与指导,书中就崇拜程序的礼仪意义按《圣经》、教会历史、礼仪的发展进程及其神学意义或象征加以论述、教导。下面结合该书中对崇拜礼仪的论述观点和本人在服侍过程中的思考与所见的信众对崇拜的误区作简要梳理。

1、崇拜中的序乐与宣召

崇拜的序乐作为崇拜的开头是崇拜中重要的空间、是献祭,把群体献在上帝的面前,让人对上帝表达最基本的醒觉。人不可没有任何预备而来面见神。神对人有这样的要求是让人在思想、行为中把面见上帝分别为圣,因为崇拜上帝并不是一种社交、聚集或见要见的人。神要求人用心的预备,将从神领受的做最好的献呈,以表达及见证恩赐之源乃是上帝。来赴上帝对人的呼唤与邀请,进入他为世人所预备的救恩筵席,若不明白邀请者的身份,没有作分别为圣的预备,必将被摒弃在筵席之外,让每位赴宴者谨慎而为。7

序乐为敬拜上帝的人提供宽广、具人性的容纳空间,让人回应主的邀请,一同呈现合一的仰望、意态、思念与内容,藉着耶稣把人带到父座前。所以,来崇拜上帝的人当预备欢喜的心、忧伤痛悔的灵、靠耶稣可献颂赞的祭、祷告与还愿和在主的临在醒觉中省察自己。序乐让人整顿思维、让人预备自己面见上帝,也把一周的生活带到上帝面前作为活祭献呈,不是会众的高谈阔论、杂乱无章次序的背景音乐。

宣召在崇拜礼仪中非常重要,是上帝对人类千古以来直接或间接的呼唤,亦代表圣父上主呼唤人,并等待人对上帝的呼唤觉醒、回应。8宣召的经义在于神寻找与他对话、能站立在他面前的人。所以宣召是神向人发出的邀请,会众作为神召唤的对象群体,理应因应召唤作回话。9

宣召是神人对话的启动,是神在基督里对人的呼唤,是神用自己的荣耀、神圣、恩慈、怜悯、公义与仁爱主动来召唤会众,是邀请大家参与崇拜的话语。“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因为他是我们的 神;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诗95:6-7)“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你们当乐意侍奉耶和华,当来向他歌唱!”(诗100:1-2)前者强调“屈身敬拜”,后者强调“应当欢呼”,所以宣召不是一层不变的静默,是闻者当聆听回应。宣召圣化了人的时间,是崇拜中的点题,指明神的作为,使崇拜主题清晰可见。

2、崇拜中的圣诗(始礼颂、回应诗)

始礼颂是对宣召的回应,是会众因神的属性参与在崇拜开始的赞美动作中,是对神的赞美。《诗篇》150篇中说“凡有气息的都要来赞美耶和华”,赞美使会众被召聚,是对三一神具体的认信。诗歌的歌词内容是会众对神重要的发现、宣告和彼此教导的学习。赞美建设了子民与神的关系,并在赞美尊崇中彰显出神的主权。因为赞美表达出对主的高举与倚靠,合一的赞美是神子民对主得胜的有力见证。

会众的回应诗是神人对话的互动,帮助会众消化沉淀圣言。对圣言的肯定、赞成、认同指向衷心阿们的生活实践,顺服基督、明白神的旨意,以听而遵行表达对基督大爱的回应。所以回应诗歌是会众对所宣讲圣言的信心回应,表达了在圣言的光照下将做的或者将思考的,引导信徒反省实践信仰的方向。崇拜的回应圣诗,必须总结整体崇拜渐进过程时所积存的意义和思维能力,包括崇拜中神的启示、子民在神的威容彰显下的自我认知与认罪、他的旨意在圣子中的成全等。10

3、崇拜中的圣言

圣言是神临在子民中最具体的礼仪。很多教会崇拜中对圣言存在误解,觉得“圣言即证道,是最重要的环节”。其实崇拜是以神的发言“圣道”为主干,内容理应自旧约的律法先知书、诗篇的起应、使徒的书信、直指福音的诵读等。如此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作为得着全面的呈现。11近年来有此看见的牧者尝试保持崇拜证道中圣言的完整性,但绝大多数教会仍保持着一直以来的方式。

4、崇拜中的祝福:荣耀颂、阿们颂会与众散会诗

在大多数的传统中,祝福是由按立的牧者进行,若没有按立的牧者传道讲道时,可以由整个会众一同念祝福文,也可以唱一首包含祝福的诗歌,从神人的会面中准备回到世界时,上帝的祝福得以确认。旧约使用“阿们”来表达赞同对方所言的回应及参与。福音书和早期教会皆以“阿们”与基督相联系,“阿们”就是“是的”,就是基督,是“实实在在的”, 会众以“阿们”回应并归荣耀与神。阿们颂在崇拜中常作祷告或崇拜的结语,敬拜全体的阿们颂是神救恩在基督里的成就,使神得着一切荣耀。

散会诗不是聚会“尾声”的惯例项目,不是讨悦人的甜品,不是多唱一首诗,而是一个过渡,或转折,帮助我们回到世界。散会诗可以是会众向主的立志奉献,可以是圣道落实的见证指导,也是遣散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明白圣言教训的结果,对主的宣认与领命被差,整装待发,显扬圣道的活泼、能力与神奇妙的同在。

五、 礼仪与传统

 礼仪本身是外在的,但其内涵是相当深邃的。很多教会的崇拜礼仪空有程序没有内涵,崇拜中的礼仪成了一个空壳,信徒的敬畏不在。《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为祭祀,而祭祀最重要的事情是让人有敬畏之心。古代抄写《圣经》的人在抄写时,写到“神”字就要洗手,神的圣洁属性通过抄写《圣经》之人的洗手动作这个礼仪表达出来,这是对神何等的敬畏!

礼仪的核心是一个“敬”字,所谓无敬不成礼。所以孔子说:“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礼以敬为本。”礼敬,礼敬,如果没有了敬,礼就不存在了。12在崇拜礼仪中“心怀敬畏”亦是核心。当我们内心中充满对神的敬畏之时,充满对神的感恩之时,充满对神的崇拜之心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感受到崇拜礼仪的重要。

基督教的崇拜礼仪是耶稣基督逾越奥秘的呈现,透过仪式重申上帝的临在。仪式继承过去,欣赏过去的信仰,将信仰传递给下一代,与过去紧密相联的仪式为今天的信仰提供了一个“灵性现状的检验装置”,让我们能更好地服侍我们的属灵继承者。

崇拜礼仪是信仰和教义的体现与传承,礼仪塑造人的神圣感,是带领人瞻仰神的渠道,塑造人成为敬拜的群体。礼仪即传统的体现,与传统息息相关,没有传统就没有礼仪,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教会专注于强调信徒人数的增长,忽略了教会的传承、崇拜、节期、圣服等礼仪与传统脱节。

如圣服穿戴混乱现象,牧师佩戴的领卡只可以是白色(有基督之轭圣洁无瑕之意),13但有些牧者着白衬衫,配一类似于牧师白领的“黑领”而贻笑大方,圣带不按照礼仪年节期配戴,长老着牧师服。教会礼仪年三大周期(圣诞节周期、复活节周期、圣灵降临节周期)中,重视耶稣的降生,却忽视耶稣的受难与复活,殊不知没有十架与复活,所信皆是枉然。

传统礼仪是一门学科,没有传统次序是乱的,忘了传统即是否认自己的身份。追述过去,来时之路是为了更好的将来,基督徒对传统应有正确的认知。传统礼仪伴随与见证了中国教会的发展,在礼仪中教义与神学得着拓展延伸与传承。当然教会礼仪在新的时代应当有创新,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但创新不应废弃传统,传统是从起初留下来的东西,代代相传,离开传统何谈创新?基督教礼仪中国化离开传统何谈本色?愿中国教会礼仪在传统中革新,教会礼仪年成为中国教会的实践,藉着基督的整全救恩传扬福音。

六、小结

《崇拜聚会程序与礼仪》一书的出版,解决了教会聚会的实际需要,也适应了中国教会的发展阶段,但在教会快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后,需有所更新。教会在发展,信徒的文化素养、年龄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崇拜礼仪的意义需落实信徒的知信行中。信徒在崇拜中缺乏情绪的波动,对于崇拜礼仪的麻木、功用不明,落不到实处等现象需加以教导。

崇拜中程序(礼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个程序都有特定的功用,但大多时候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原因在于带领的人无法带领会众进入崇拜,没有给会众带来该有的益处。主礼人是礼仪内涵的重要环节,是礼仪内涵显明者,应具备侍奉的恩赐与生命,具备主礼的号召力。礼仪不只是程序,主礼不是主持,礼仪程序与人有关,严密的程序加上好的主礼才能发挥崇拜的作用,而事半功倍。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建立崇拜主领(主礼)职事的培训,教会牧者、专职传道及教会负责人对教会的发展,对信徒的带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会礼仪的培训教导亟须进行,神学院校神学课程亦是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怀特:“《基督教崇拜导论》”,《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1年10版,第8页。

2、同上 

3、蔡建伟:“《崇拜礼仪的内涵与功用》”《天风》2009.12刊。

4、楚士格:“《.超基本崇拜通论——跨宗派实践指南》”,.周永慈,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页。.

5、黄保罗编著:“《基督教会崇拜礼仪探讨——传统礼拜礼仪、年历、经题和祷文集》”,《金陵协和神学院》2023年2月第1次印刷。

6、谭静芝:“《圣乐与崇拜文荟I》”,《香港圣乐促进会》2015年9月第二版,第39页。

7、谭静芝:“《圣乐与崇拜文荟I》”,《香港圣乐促进会》2015年9月第二版,第7页。

8、谭静芝:“《圣乐与崇拜文荟I》”,《香港圣乐促进会》2015年9月第二版,第12页。

9、谭静芝:“《圣乐与崇拜文荟I》”,《香港圣乐促进会》2015年9月第二版,第14页。

10、谭静芝:“《圣乐与崇拜文荟I》”,《香港圣乐促进会》2015年9月第二版,第42页。

11、谭静芝:“《圣乐与崇拜文荟I》”,《香港圣乐促进会》2015年9月第二版,第39页。

12、 杨华:“《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现代价值及其转换途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9.10.15。

13、 郭峰:“《礼袍春秋》”,《天风》总第四百十一期 2014/03。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基督教同心堂专职传道。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代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