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卫理公会在太仓浏河的历史

卫理公会,全名为卫斯理公会,由英国著名神学家约翰·卫斯理(1703年-1791年)创办,是基督教新教的七大宗派之一。卫理公会遵奉约翰·卫斯理的神学思想,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 也因该宗派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

鸦片战争后,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又称为《江宁条约》,上海成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传教大门遂被打开。卫理公会紧随其后,在道光28(1848)年差遣秦佑和戴乐两名传教士进入上海传教,建立教会。该会传教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松江、常州及湖州一带。[1]

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的记载[2],卫理公会在同治9(1870)年时,只剩下蓝柏和林乐知两名传教士及一位华人传道刘竹松在华传教。他们分别在上海、苏州、南翔设立3处布道所,受洗信徒50多人。十二年后,光绪8(1882)年卫理公会有3个传教区域,下辖11个牧区,有中国传道员18位。

卫理公会进入太仓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光绪14(1888)年,根据上海市地方志网站的介绍,卫理公会差派海南籍传教士韩教准(宋耀如)进入太仓传教,“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九(1886年1月13日),宋到上海在卫理公会美籍布道团(负责人林乐知),任试用传道。两年后为正式传道,受派到昆山、七宝、太仓传道。”至1910年时,卫理公会在太仓的新东街建设基督教堂。

宋耀如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他在太仓传教的同时,出于生计考虑,也开办了印刷所[3],主要印刷圣经和教会学校用的课本;并且用开办印刷所赚来的钱,办了一所小学。除此之外,根据上海市地方志网站的介绍,他还有其它的印刷业务,即“承印《万国公报》和其他西文书刊。并为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印制大量宣传品。”

宋耀如的身份多元,他不仅是名传教士,办学者、实业家,还与孙中山先生志同道合,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元(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去上海时,宋“坚留孙中山住其家”(朱家木桥宋家)。孙中山亦称赞宋为,“从事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隐君子也”。[4]

根据《文化浏河》一书的记载,卫理公会上海差会差遣传教士,进入浏河传教的时间是中华民国9(1920)年,相比于1888年就进入浏河传教的基督教上海安息日浸礼会,晚了32年。当时,张士佳牧师受卫理公会上海差会的委派,在浏河镇北街33号购置土地,建设尊经堂,并下设牌楼堂。[5]

尊经堂的现址为浏河镇中心北街218号,基本架构保持完好,由五间房屋组成的主堂,两间厢房和一个小院子组成;尊经堂经过数次的修整后,已看不见任何留有基督教的印记。由于尊经堂位于浏河古镇区域内,遂成为浏河古镇的旅游景点之一,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称其为“真经堂”。

根据黄妙婉的博士论文《卫理公会与台湾社会变迁(1953-2008)》[6]的记载,卫理公会直到1951年才全面离开中国,“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卫理公会仍决定继续在华宣教。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爆发以后,鉴于环境已经不利宣教,卫理公会才于1951年全面撤离。”

而上海市地方志网站的介绍,卫理公会在全面撤离后,国内的教会事务由江长川全权负责,“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割断了与差会的关系,1953年第八届、1956年第九届华东年议会是中国人会督江长川主持的。”

于是,建造于太仓浏河的尊经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划归苏州教区管辖。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由于太仓地区只保留了城区城厢镇的一所教堂,作为礼拜之用[7];因此,位于镇区的尊经堂被弃之不用,张士佳牧师也随之离开浏河。

上文介绍过,由于卫理公会在1882年就有18位中国籍传道人,也由于太仓位于苏州教区范围内,并且1953年后教会事务由中国人负责。所以,于浏河建堂传教的张士佳牧师,后来很可能转移到苏州城区的宫巷堂服侍。

宫巷堂系原卫理公会的教产,在民国9(1920)年,得卫理公会差会拨22500美金,当地捐款银元4000元,兴建此堂,定名为宫巷乐群社堂。其历任牧师中,就有一位名为张士佳的牧师。[8]江苏省地方志,在《第三节·教堂》的介绍中提到,“历任牧师:韩明德(美籍)、陈子君(美籍)、殷筱舫、杨奎章、戴仰钦、毛吟槎、项烈、赵宗福、钱洁身、张士佳、张海云、钱景圣等。1987年复堂后至1992年,包谷平任此堂主任牧师。 ”

根据《文化浏河》一书的记载,1979年宗教场所重新开放后,房管部门只将浏河地区由安息日浸礼会建设的福音堂归还于教会,作为聚会点使用。由卫理公会差派张士佳牧师建设的尊经堂,遂停止聚会活动。从1920年算起,浏河的尊经堂距今已近百年,期间虽历经风雨,而摇摇欲坠;但凭其坚韧不拔的韧劲,仍坚如磐石般的屹立于浏河大地。仿若无时无刻地不再昭示着后人,要以《圣经》为人信仰生活的最高权威和准则,方能稳如泰山。


[1]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www.shtong.gov.cn

[2] 同上

[3] 太仓摄客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36dc601000bp3.html

[4]上海地方志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node4418/node20229/node62973/node63632/userobject1ai52500.html

[5] 王更红主编,《文化浏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4月,102页。

[6] 黄妙婉,《卫理公会与台湾社会变迁(1953-2008)》,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5-2009256111.htm

[7] 参考王更红主编,《文化浏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4月,103页。

[8] 江苏省地方志:http://www.jssdfz.gov.cn/book/zjz/D5/D3J.html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