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封神》观后 | 伯邑考 vs“浪子的比喻”中的大儿子

做《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的野心是做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通过封神这部家喻户晓的国民神话,导演想呈现每个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的价值观的选择、善与恶的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过程;用今天的视角重新讲述经典的故事,对触及到整个民族世界观、心理结构、人物性格的神话史诗进行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

正如每个人阅读时都会带有个人独特的背景和假设,有自己对善恶、人性、自由、公义等的看法。这些是我们阅读的“底蕴”。观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带入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所写影评,不为剖析作品原本想表达的意涵,只针对电影情节,表达一些个人思考。

很多观众将出场只有十几分钟的伯邑考奉为西岐白月光,确实,观众很难不被伯邑考这个人物触动。他是影片最温暖的一抹亮色,打在他身上的光线都格外柔和。全片只三个镜头,就将孝义忠勇、至善至仁的伯邑考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初出场,他送别父亲前往危险的朝歌。他隐藏起不舍和担忧,以稳重和担当做好百姓信赖的西岐之主。再出场,他一招制敌,为在与崇应彪的打斗中落了下风的弟弟解围,将自己精心调教的两匹雪龙驹带给弟弟。最后一场,他向纣王为父请命,在充满象征意味的与纣王的对抗中,始终正义凛然,不容侵犯。

在伯邑考丰富的人物意涵中,最打动我的是他如何为子、如何为兄。影片中的姬昌、伯邑考和姬发,让我联想到耶稣在福音书中所讲“浪子的比喻”,虽然不是一一对应,但可以关联对比一番。姬昌、姬发与故事中的父亲、小儿子有一定程度的契合,西伯侯一家的故事发展出和浪子的比喻完全不同的走势,关键点在于伯邑考和故事中大儿子的不同表现。下文我将交叉描述这两个故事。

浪子的比喻,故事一开头,小儿子要求父亲分家业给他,打包了一切往远方去了。从结尾大儿子的表现来看,对弟弟这一行为显然不满。

姬发离开西岐去往朝歌做质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离开父家往远方去了。姬发离家,并不是纣王殷寿所说,是父亲将宠爱的儿子留在身边继承家业,把不喜欢的儿子派去朝歌;而是姬发不甘心在西岐过平淡的日子,一心想去朝歌做一名战士,在射箭比试时,偷偷在哥哥的箭上做了手脚。料想他的小动作在父亲和哥哥的眼里一目了然,只是他们都不戳穿。再见面,伯邑考说:“你现在是堂堂的王家侍卫,哥哥真替你高兴”伯邑考对纣王有自己的看法,但他真心为弟弟高兴,并不判断。

浪子的比喻中,在远方的小儿子很快耗尽了一切所有,又遭遇饥荒,极穷苦之间想到父亲的家,带着宁愿做雇工的心回家。父亲却在相离还远的时候热情地抱住他,以儿子的规格接待他,大摆宴席庆祝他回来。大儿子听到宴乐的声音,却不肯回家,父亲出来苦口婆心地劝他,故事戛然而止。

去往朝歌的姬发,在殷寿的教导下成长为一名战士,也被殷寿营造的虚假形像蒙蔽。姬发第一次在朝歌见到姬昌,姬昌说:“这是我的儿子姬发呀。”他马上反驳:“我是殷商王家侍卫姬发”。他宁肯把父亲和其他三个伯侯带回去处罚,都不愿意背叛殷商。这时姬发的灵魂是破碎的、贫瘠的。

父亲获罪被囚,伯邑考满心忧虑,带着珍宝和两匹雪龙驹来到朝歌。即便经历了殷寿挑唆四伯侯父子相残,姬发依旧对殷寿保有幻想,“我已经劝过父亲了,可是他怎么都不肯认罪……哥,你不用担心,我正在想办法呢。”伯邑考只是温柔地说:“父亲就是这样,违心之事,从来不做……傻小子,父亲年迈体弱,只怕等不起了。”伯邑考懂父亲,也看得清楚纣王。他带着赴死的心来到朝歌,面对多年不见的弟弟,他并未指责,而是为他解困、衷心地替他开心、默默地为他承担他还不懂的责任。

因为对伯邑考的结局过于熟悉,他与弟弟交流的片段,越温柔、越风淡云清,越让人心疼。姬发不懂伯邑考温柔淡然背后的悲伤,观众却知道,怎能不心疼?他为救父亲和弟弟而来,也为舍命而来。两匹雪龙驹,一匹给父亲,一匹给弟弟。“你多年未回西岐,恐怕连回去的路都不认识了。这两匹雪龙驹,是当年父亲送给我们的,我把它们已经调教好了,日行千里,最善识途。”相比浪子的比喻中不满弟弟回家的大儿子,伯邑考是帮助迷途弟弟回家的兄长,即便要付上自己的生命。弟弟只要和雪龙驹说回家,它就一定能带他回家。回家的路上,一路都是伯邑考训练雪龙驹的身影,从朝歌到西岐的路,他一定带着雪龙驹走了很多遍。

耶稣讲浪子的比喻,背景是税吏和罪人挨近耶稣听他讲道,文士和法利赛人对此感到不满。在神的家里,税吏和罪人就像是离家出走、后悔改归回的小儿子,文士和法利赛人则像是在父家里努力遵守律法,却对神接纳罪人不满的大儿子。浪子的比喻,占故事最多篇幅的是小儿子,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故事更多地是讲给不多占笔墨的大儿子。故事在父亲劝勉大儿子的场景中结束,给文士和法利赛人留下思考的空间,以便决定该如何行动。

转换视角,以大儿子为第一人称讲述,浪子的比喻是这样一个故事:叛逆的弟弟想分父亲的家产出去闯荡,父亲竟然同意了如此出格的要求。多年后,耗尽家财、一身落魄的弟弟回来了,父亲不仅丝毫不生气,而且欣喜若狂、设宴欢乐。见此情景,我埋怨父亲、藐视弟弟,不愿回家一同宴乐。父亲却出来劝我和他一同为失而又得的弟弟欢乐。

沉浸在小儿子回家喜悦中的父亲,面对大儿子的不满,心中相比充满苦涩。故事中的父亲希望大儿子懂他的心、爱自己的弟弟,而伯邑考就是这样一个儿子、兄长。浪子的比喻中若有这样一个大儿子,故事只怕要改写:不安分的弟弟提出分家产自己出去闯荡,父亲同意了。我知道父亲爱弟弟,不想强迫他留在自己身边。但我担心弟弟,离家之后他定然不会过得好。听说他很快耗尽资财,到了要抢猪吃的豆荚的程度,我要出去找他,把他带回来,父亲也在整日盼着他回来呢。将他找回来之后,我定要与父亲一起大摆筵席,庆祝一番。

伯邑考为救父亲和弟弟献出了生命,在耶稣所讲的故事中,若是有一位明白父亲心意的大儿子,他又需要付上什么代价?

在耶稣讲故事的现场,除了税吏和罪人,文士和法利赛人,还有耶稣自己。文士和法利赛人不是称职的大儿子,他们不懂父神的心。讲故事的耶稣,才是真正的大儿子!他懂父亲的心,也爱着流浪的小儿子。他替父亲寻找流浪的小儿子们,将他们带回到父的家中。只是,他和伯邑考付上了同样的代价,为了救赎人的罪、替人担当罪的刑罚,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神的故事不会以悲剧收尾,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将天上地下的权柄给赐给他,永远与他带来归父的人同在。

因为此种联想,观影时,在伯邑考出场的场景中,我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耶稣的身影投射在他身上。殷寿用仇恨、权力操控质子团的心智,伯邑考的爱和牺牲就是化解之法。封神三部曲讲述的是一代英雄姬发的成长史,在他逃离殷寿有毒思想的道路上,伯邑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扭转局势,为后续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