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他想做一团火,却是一块透视苦难的冰

在二十世纪文学的辽阔星空中,弗兰兹·卡夫卡如同一颗寂寞而灿烂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现代文学的幽暗角落。美国诗人兼剧作家W. H. 奥登将卡夫卡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文学巨匠相提并论,称其与时代的关系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同时,与卡夫卡齐名的德语文学大师托马斯·曼也对其笔下风格赞不绝口,赞誉其作品为“精雕细琢、充满好奇的缜密、客观透彻、清晰透明、恰到好处的文体形式”。

然而,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视为现代人疏离、孤独、绝望的象征。在困境中不断探索与追寻,却频繁面对生命的怪诞与荒谬,在庞大的世界秩序下,发现自己陷入绝境。“因为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一5:19)卡夫卡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在罪恶世界中的挣扎与困境,正如《圣经》所描述的人类在撒但的权势下的生活状态。因此,卡夫卡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以虚无主义者、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者的称号。人们普遍认为卡夫卡本人也必然是病态、忧郁、怪异与荒诞的。

1953年,卡夫卡终生不渝的知己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 1884-1968)所著的《卡夫卡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的卡夫卡,一个多面而复杂的形象。布罗德从民族心理、犹太教教义和宗教神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其作品的深层含义。尽管学术界对布罗德的宗教和神学解读有所批评,但无人能否认,布罗德对卡夫卡的理解是深入而全面的。

卡夫卡与布罗德,两位捷克布拉格的犹太人,都主修法律,以德语写作,于1902年相识并成为终生挚友。卡夫卡在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保险局工作,而布罗德则成为邮政总局的法律顾问。两人的友谊深厚,布罗德不仅是卡夫卡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也是其作品得以出版的推动者。卡夫卡生前未发表的作品,本应按照其遗言焚毁,但布罗德却选择将其出版,为我们留下了《审判》《城堡》和《美国》等不朽之作。

布罗德描述的卡夫卡是一个健康、自然伟大的人,其精神趋向并非病态。卡夫卡的言谈内容丰富,幽默风趣,与他作品中阴暗的角色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卡夫卡的作品,如《审判》和《城堡》中的主人公K,以及《判决》和《变形记》,都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描绘了生活的苦闷与挣扎,无助中的寻求与最终的生存屈服。

卡夫卡的心灵苦痛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与父亲的关系。他的父亲赫尔曼是一个成功的富商,对卡夫卡的影响深远。卡夫卡在1919年写给父亲的信中,表达了他对父亲的畏惧和寻求和解的愿望。赫尔曼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不满,尤其是卡夫卡的孤僻和内向,与父亲的性格截然相反。卡夫卡的母亲虽然温柔,但在丈夫的生意中扮演了助手的角色,无法给予卡夫卡足够的时间和关怀。卡夫卡的创作灵感部分源自他与父亲的关系。《判决》和《变形记》都描绘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卡夫卡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超现实的意境和写实的叙事,这种“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旨在通过对现实进行陌生化处理,引发读者对事物本质的重新思考。

卡夫卡的写作是他祈祷的形式,他认为自己的头脑中装着一个庞大的世界。尽管他在保险公司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但他对这份工作并无兴趣,它不断扼杀着他的创作空间。卡夫卡的公务经验,尤其是公文的停滞和伤残劳工的权益受损,在他的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中得到了反映。

《城堡》中的主人公K,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面临着官僚机构的重重阻碍,始终无法进入城堡或见到最高当局。这部作品被布罗德解读为一首悲剧叙事诗,描绘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陌生人试图在他选择的家乡扎根,却最终失败的故事。卡夫卡的另一部作品《审判》,则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形式,没有明确的时空定位和情节发展,只有周而复始的事件。主人公约瑟夫·K在渴望获得公正审判的过程中,却始终无法见到最高法官或进入最高法庭。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古老约伯的控诉,但卡夫卡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至高上帝的控诉。他认为人活在罪恶的世界里,与特定的罪行无关,肯定了罪和原罪的存在,并认为人类堕落后都活在罪的咒诅之下。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类脱离上帝后的失序和失灵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缺乏特定时空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荒谬与虚无的氛围,凸显了人类一旦离开上帝,生活就会丧失意义。《审判》和《城堡》中的主人公,终生与官僚的“中间阶层”打交道,却始终无法到达最高层,这反映了卡夫卡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理解。

尽管卡夫卡的作品常常带有阴暗的基调,但他的信念和盼望却是光明的。他在书信、日记和笔记中写下了许多充满希望的句子,表达了对上帝的信仰和对人类的爱。卡夫卡认为,尽管人类生活在罪恶中,但上帝不会撇下人类不顾,这是他对上帝的希望和爱的表白。

卡夫卡的文学作品如同他的信念一样,是他对人类苦难的透视,也是他对希望的追求。《圣经》中说道: “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1:7)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新纪元,卡夫卡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代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