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爱的奉献——对特里萨修女行为见证的一点粗浅断思

爱的奉献是行动的奉献,爱的表达是行动的表达。嘴巴上的基督徒多如羊毛,行动上的基督徒寥若晨星。

一、异类:一个弱女子

一般人很难脱离世俗观念,包括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来评价、衡量人。许多信徒看穷人的眼光与世人别无二致,与主看待拉撒路的眼光大异其趣。有些不信主的或没听过福音的世人尚且明白设身处地为病人、穷人着想,与他们感同身受,可太多的称为信徒的人却缺乏良知。

在以金钱作为人格和价值衡量标准的社会里,在曾习惯了听讲台上义正词严地灌输歧视和弃绝乞丐等穷人的说法与观念,且听众们都心领神会时,在“财主福音”大行其道、登堂入室的今天,再回头看到特里萨修女等圣徒的事迹,不免有点吃惊。世上果然有以基督的观念为观念并以行动来回应基督的吩咐的人。

特里萨(有时译为特蕾莎),1910年出生于奥斯曼帝国马其顿的斯科普里,1997年卒于印度的加尔各答。她原是一个杂货商的女儿,立志奉献给主,就成了一名修女,并去往印度,学习护理并搬到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她创立了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垂死者等被社会所遗弃的人们服务的修会。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接纳一切不同信仰和观念的人群,不争论,只服务他们,修会的服务覆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在个人信仰上,她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压榨、离婚、避孕和堕胎等。

二、一致:言与行

《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的编者在一定程度上不了解特里萨修女,误会她的目的、动机。但编者收集的材料仍见证了特里萨的一些言行。

特里萨老姊妹说:“我们的穷人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爱心和同感。”爱心与同感是真实的同情与怜悯。她是行动的基督徒。因见穷人在阶级社会中人格尊严常受凌辱,因此她的着重点似乎常常是让他们晓得他们也是人,给他们得着尊重的补偿上。她说:“我在高阶层社会的人士前,和在加尔各达贫民中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们总应当向他们表示出我们爱他们。我们应当把他们领到天主的台前,因为天主即是爱。”

在领奖典礼上她说:“为了让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祂说过,在我们死后,要按我们对待穷人、饥民、赤身者和无家者的态度来审判我们。”“当你们背弃穷人,你们就会背弃基督。”“我们要成为祂在今世的爱和祂在今世的怜悯。但是要有能力爱,就必须我们先有信心,因为有行动的信心就是爱心,有行动的爱心就是服侍。”她谈到主耶稣:“祂让自己饥饿,为了给我们用爱、用服侍来满足祂神性的饥饿。”

书中说,在一个每两人中就有一人不得温饱的国家里,主教居所与神学院却建得和宫殿相差无几。另一方面,当印度有了出身于无种姓贱民的神甫和主教后,他们开展“高度政治化的解放宣传,为消除违反人性的阶级制度而斗争”“如果教会要在独立后的印度求生存,惟一的出路就是彻底地印度化。”不管当时教会光景和争论如何,特里萨活出来的爱的勇气和行为确实令人震惊。她信仰坚定、个性爽直、对上帝的爱“疯狂”。

她效法基督舍己的爱,受基督无比大爱的感召,用基督的爱去爱人,爱人如己,把基督的爱撒到一般的人群,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弱势群体中间去。如果没有基督的爱得着与激励着一个人,这是难以想象的,甚或可说是不可能的。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同类的同情、爱与关怀。人最大的饥渴,是对爱的渴求。被服侍的、被社会抛弃的人临死时见证说:“我像个牲畜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

三、爱

人开初是上帝所造的,有人的尊严。在当代,人对物质的爱往往超过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人的价值常常屈居于物质的价值之下。市场改变或唤醒了人的罪性,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激发了人性的贪婪与残忍。金钱的多寡差距拉大反过来又更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在上帝的爱(基督)里,人之人之间有了真正的、灵里的爱的可能。

爱上帝、爱人,都是上帝的恩典。主耶稣在钉十字架前赐给门徒一条新命令,就是要彼此相爱。保罗说,他从上帝领受的最妙的道就是爱。保罗对爱的颂歌(参哥林多前书13章)是许多基督徒所喜爱、耳熟能详的。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有属灵追求的基督徒,却容易落到“法利赛人”的光景。“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翰一书3章17—18节)基督徒的爱基于基督的爱,经历着基督的爱,从而漫溢,在人前活出、流出基督的爱。在永不改变的基督耶稣里才有永不改变的爱。

四、呼召、挣扎与祈祷

特里萨在谈到那天晚上作出的影响她一生的决定:“我听到一个声音,要求我放弃一切,跟着基督踏进贫民窟,以便我能在最穷的穷人当中服侍祂。我知道这是祂的意思,我要照办。”没有钱权靠山,没有资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工培训,也没有制定什么规划,但是,主与她同往。她学会了基本卫生知识,学会了护理印度人常见的结核病、麻疯病等知识,了解和掌握了护理妇婴和助产的知识技能。

“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们每日的生活和工作是很艰苦的,她们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做完私祷、弥撒和日常家务之后,开始进早餐,然后离开修道院,前往学校、医疗站、临终关怀院等处工作。”是啊,侍奉力量来自敬虔。“在每天下午会有一次集体祈祷,每天晚上会有一次默祷,这时就会中断那永远没完没了的紧张工作。”只有真正的不求人的回报,才可能进行这种形式的侍奉。特里萨常叮嘱见习修女们:“当你们料理穷人的疤痕和伤口时,千万别忘记,这是基督的创伤。”

书中记载,“还有一次,在加尔各答附近的一所麻疯病康复中心,一些麻疯病人对他们居住的简陋宿舍不满意,便劫持了几位为他们服务的修女,并把修女们关在一辆货车上,然后推进了运河里。幸好警察能够及时赶到把修女们救出,修女们才免于被水淹死。”

为了帮助乞丐,特里萨就做乞丐。一个修女见证说:“特里萨修女向很多不同的传教团体,她的朋友,向很多其他人行过乞。那时候的她,没有人认识,连自己也差不多要流落街头了。有一段时间她自己也没有东西吃,要靠挨家挨户地上门乞食活着,而有些人连正眼也不会看她一眼。但是天主帮助她们,要来的总是会来的,到了有一天,要来的真的来了。”感谢主!主必再来!

祈祷带来力量。特里萨姊妹说:“我们祈祷,就会相信,就会爱人;我们爱人,就会服侍。”“我们在静祷中收获越多,在干活的时候就可以付出越多。我们需要安静,来安抚自己的灵魂。”力量从主那儿汲取,得力在于先安静下来。

无疑,受环境所限,特里萨对真理的认识深受天主教人为传统影响。她的信仰在现在看来有些方面不够纯正,例如她说:“只有一位天主,他是所有人的天主,因此,所有人在天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我常常说,要帮助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穆斯林成为更好的穆斯林,帮助天主教徒成为更好的天主教徒。”当然,上帝首先是全人类的上帝,这是不错的。又如,她说:“我们切勿下判断或判他人有罪……惟一要计较的,就是我们去爱。”但上帝的观念却与人不同。圣经中说,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基督徒也有软弱之时。据英国《每日电讯报》译文报道,特里萨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件中曾说:“寂静和空虚的感觉如此强烈,我茫然四顾,却什么也看不见,侧耳倾听,却什么也听不到。祈祷时舌头在动,却什么也说不出。”其实,孤独、苦闷,甚至对信仰产生轻微的摇动,这些情况在一个竭力追求基督、讨上帝喜悦、为信仰受苦的信徒身上偶然发生是很正常的。有价值、关键、重要和稀罕的是诚实。因为越是虔诚人,其环境的压力往往就越大。这是一条铁律。武断地论断说“最新公布的通信记录表明,特里萨修女对上帝的信仰曾产生过严重危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特里萨非完人,也会发脾气。例如,当遇到世上财富分配不公的事情时,她会“大动肝火”。但她更多地是人心目中认可的“属灵人”。

五、多瞥见自己的亏欠,多入眼别人的价值

也许一般信徒都会认为特里萨的做法有些“极端”。有些人无须自己做什么,只要指手画脚从世俗的角度批判一下就够了,只需找到些“理由”反对别人去做就是了。但保罗说:“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利比书1章21节)无论如何,她用她有限的一生写下了华丽的爱人如己的篇章,用有限的生命回应了主耶稣无限的爱。

当然,主对每个信徒的拣选、恩赐和旨意是各不同的。但无论如何,总要行道;而,爱,是最妙的道,是道的奥妙所在。一个有真实奉献的人是出于基督的爱,爱是奉献的根据和原动力。奉献与圣洁是相辅相成的。她常说:“我们要付出,直至感到痛苦。真爱是苦!”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翰壹书3章16节)主为我们罪人舍命的爱是爱的源头。上帝兴起爱的器皿,使更多的全球各种肤色的人了解到,是谁的爱激励了这名看似弱小的女子,用一生流出那么热烈而执著的无私的爱,在她成名与掌握大量金钱使用权后,仍一如既往地过着与最穷困的人一样的生活。爱是不断地付出,就要忍耐。如她自己所说:“透过在赤贫中自愿和完整的服侍,满足我们主耶稣基督对爱不可平息的渴望。”

爱不是居高临下,爱首先是是平等相待。她质问那些富人:“我们是否常常把穷人当作垃圾箱,把我们吃不下、用不着的都统统扔进去?”她说她们帮助的对象是:“不是穷人,而是赤贫,他们是那些不上教堂的,因为身上的衣服破烂;他们是那些不吃东西的,因为没有吃的气力;他们是那些倒在街头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死在那里,他们知道经过的活人不会看他们一眼的;他们是那些不会哭泣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眼泪可流。”是啊,需要基督的人不一定在教堂里。与其说她爱穷人,不如说爱爱着她的主耶稣。天国里是些单纯爱着主的人。

人的价值不该以金钱来衡量。主耶稣对钱财的价值观念如何?祂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祂又说:“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参马太福音6章19—24节)不是不要用钱,而是不侍奉钱,要积攒在天上。使徒保罗看先前以为与他有益的因基督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他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他以认识主基督耶稣为至宝。并且,他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参腓利比书3章7—8节)。

用一个正常的基督徒的对待金钱、物质财富的观念来生活,确实会被人目为异类,肯定“吃亏”。又联想起特里萨的难得,她虽然需要与人周旋,但不畏权贵,更不巴结他们,有胆量讲难听的对自己“没有好处”的真话。出于信的丰富的侍奉,蒙主纪念。无论如何,特里萨在许多振振有辞作恶和为藐视穷人找各种高尚理由的信徒们中是个异类,是个不懂得提防人、不看环境的、实践她信仰的人。

靠行善得救的“福音”不是圣经的信息。同时,信徒自然应该行善。行善是种见证。“甘地有一天曾说:假如基督徒彻底度他们基督徒的生活,那么在印度连一个印度教教徒也不会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谓之君子也。”她一辈子都在服侍穷人,从不自吹自擂,用一生追求物质财富以外的难得的价值,博爱、执著、牺牲、甘自卑微,真君子也!

有福的信徒怎样透过服侍人来侍奉主,使主的名荣耀了还要再得荣耀呢?基督徒该如何对待病人、穷人,如何看待上帝造的人,如何不偏不倚看待人间疾苦,如何正确对待贫富差距和金钱的问题呢?古圣徒以生命和行为交上了答卷。 

参考文献:
华姿《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本文作者为浙江一名基督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代”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代所有。未经福音时代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